北京治疗白癜风疼不疼 http://m.39.net/pf/a_4630910.html三次浪潮国企改革解析与设计杨卫东著第三章解读40年经济奇迹第一节-:国营企业的发展第三节市场经济与民企
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否认市场经济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分配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来实现的;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这一规律则是通过有计划的调节来实现的。在《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在未来的公有制社会里,商品生产将被消除,不存在商品交换,也不存在价值范畴。列宁和斯大林在设计苏联式社会主义社会时发现,在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后,可以消灭市场关系,但是还不能消灭货币商品关系,否则难以进行经济核算,但这种商品、货币关系是根据供求关系需要由国家通过计划调拨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市场配置的。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市场经济变成了资本主义的专属名词。
改革之初我国不仅对市场经济比较避讳,甚至对商品经济也一样避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照“正统”的理论,只有产品,靠计划调拨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商品是依据价值规律来交换的,因此,斯大林承认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不承认商品经济。这不是一个名词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中国的经济性质和社会性质。年4月一大批经济学家在无锡市就“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问题”展开了半月的大讨论,涉及的主要问题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还是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是什么关系。年陈云主张中国经济应该“有计划按比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年党的十二大报告采纳了陈的主张:“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的问题。”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市场调节改为商品经济,并回避了主辅之分,提出“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最早在我们党内提市场经济的是邓小平,他在年11月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虽然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但仍然不敢正式提出市场经济,而是采用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概念,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直到年小平南巡,提出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论断之后,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年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且在后来的会议中党对市场经济地位的提法不断提升。尤其是年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基础性”到“决定性”是一个大的飞跃。并要求:“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至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日臻成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党的市场经济理论的不断完善是与中国改革实践紧密结合的。从改革实践上看,中国最初放开了小商品市场。如武汉的汉正街作为汉口的“正街”,其商品市场的历史有年之久。新中国初期,汉正街商铺实行公私合营,汉正街上的个体经营逐步受到限制和禁止,此后加之“文化大革命”风潮,汉正街的个体经营几乎被取缔、商业发展陷入了低潮。但是地下的商品市场并未彻底断绝,年在全国率先恢复了个体经营的小商品市场。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认为武汉市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是一个以个体商贩为主,以批量销售为主,以经营国家计划外小商品为主的市场。这个市场有个体商贩多户,经营多个品类、两三千个规格花色的日用小商品。它把14个省、市、自治区的多个企业生产者和武汉周围农村消费者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从生产到消费,从城市到农村的小商品流通渠道。这个市场所以能恢复、发展起来,是因为城乡人民都需要它,而国营商业又替代不了它。正确地认识它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总结和推广它的经验,很有现实的意义。其次放开了蔬菜市场。从50年代末开始,城市蔬菜生产经营管理实行“统购包销”政策,直到80年代,菜园子和菜篮子一直成为困扰各个大中城市的大事。时令蔬菜每天需要且大多数不能储藏,“多不得,少不得,不多不少又难得”。原武汉市农委主任杜远威回忆说:“从56年合作化开始,蔬菜基本上是统购,当时统购不是管的很严,后来因为城市的蔬菜老是供应不均衡,老是没有菜吃,老百姓意见很大。越是缺菜,越是老百姓有意见,市里就越管得严。60年代、7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初,总的趋势是越管越严。……蔬菜的品种多,计划具体到什么程度呢?具体到每种品种的面积。辣椒、小白菜、大白菜、番茄、豆角、苦瓜各种多少;定数量,每天这个乡、这个村、这个户要上市多少;定质量,这比较抽象,很难说。定上市时间,什么时候上市,今天上市多少,每天上市多少。当时叫做五级一本账,计划一大本,市、区、乡、村、队,然后到每一户,这一户辣椒是多少,番茄是多少,豆角是多少。”这种计划经济管理的办法,政府管理部门很累,农民不高兴,消费者更不高兴。不仅菜的品种少,经常断档,而且质量极差。年武汉市政府决定全面放开蔬菜市场,蔬菜再也没有了淡季,品种多质量好,生产者、消费者都满意。这就是市场的力量。按此规律,各类市场如农贸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产权市场、房产市场、信息市场等等,各类生产要素、各种各样的商品被细化成无数种市场。市场逐渐成为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它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当然,仅仅在政策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不够的,中国也不是第一个主张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质疑与反思中,形成了弗布鲁斯的“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亚诺什·科尔奈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以及奥塔·锡克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分配计划”等市场社会主义的诸多理论模式。而且,市场社会主义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仅仅局限于理论模式的设计和建构,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进行了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南斯拉夫酝酿市场社会主义的改革,从中央集权型模式开始向自治制度转变。其主要内容一是改革了计划体制,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计划。二是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定价。三是企业经理由职工选举,定期轮换。这些办法与中国八十年代的承包制有些相似。年南斯拉夫的市场社会主义全面铺开,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但是到80年代仍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匈牙利《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是年通过的。正式启动改革则是年1月。主要内容无非是改革计划体制、价格体制、下放企业自主权等等。但到80年代经济仍然陷于停滞。波兰的改革主要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其内容是组织大型联合公司的同时,削减中央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指标和扩大联合公司等大经济组织在投资、工资、就业、制定价格等方面的自主权。在改革试点单位,中央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指标被控制在出口产品销售额、国内市场供货额、投资的最大限额三个方面。在扩大企业自主权方面,基本主张是,把类似于“净产值”的“增产值”作为决定企业工资基金的基础,把利润作为计算企业发展基金和领导干部奖励基金的基础。取消中央规定工资基金定额的做法。捷克斯洛伐克的市场社会主义改革经历了三次,第一次发生于-年;第二次发生于-年,第三次发生于年以后,三次改革一步比一步深入,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第三次改革始于年捷共17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年1月捷共中央公布《经济机制改革的原则》其内容一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二是提高中央管理的效能;三是改革计划体制;四是改革价格制度;五是改革收入分配;六是实行劳动集体的社会主义自治,让职工参与企业管理;七是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放宽开放私营企业的限制。“然而,历史实践表明,这次改革半途而废了。”当然,东欧国家的这些市场社会主义改革最后的失败都可以归结于苏联解体的影响。然而,在此之前的改革为什么也成效不大,甚至产生危机呢?从总体看,东欧国家的改革和中国的改革几乎完全相同,都是放权让利,放松计划管制,逐步推行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遗憾的是,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突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论,他们的探索是以公有制的体制为前提来建立市场经济的。私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仅仅有公有制企业是不可能建立市场经济的。科尔奈认为在公有制占支配地位的条件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设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市场社会主义的这一基本思想终将归于失败。其理由是,市场机制是私有成分行为的天然调节者。市场机制的这个功能将与决策者的自主权,以及关于市场机制运作和私有权保护的自由契约关系密切。在这个前提下,设想国有企业可以按照私有企业的行为方式运行,并且遵从市场导向自发活动,根本徒劳无益。中国是第一个突破公有制限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年到年,个体私营基本被消灭殆尽,使中国经济在短缺的困境中缓慢地畸形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党重新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对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进行探索。虽然对非公所有制的发展,中央一直是比较谨慎的。毕竟在前30年它一直作为资本主义因素受到禁止。改革开放后,非公经济也一直是在控制中发展的,它的每一个进步,与其说是国家政策的推动,不如说是它的发展推动了国家政策。年我国仅存14万个体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面临大批知青返城、城镇积压待业人员万-万的巨大压力,还有学者称陆续返城的知识青年共有1万。这么多的人涌入城市,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如齐齐哈尔市有11万知青回城,只有2万人找到工作,其他人成为无业游民,成为潜在的犯罪群体,据统计,当地犯罪分子中,待业青年占三分之二。为了解决这批人的就业问题,年2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告,提出“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报告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准。显然,这只是解决待业压力的一种方式,并且有明确的限定:一是“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二是“不准雇工”。即使如此限制,个体户仍然有了很快的发展,年达31万,年80.6万,一年增长了%。个体经济的发展,自然产生了雇工问题。“广东高要县沙浦公社农民陈志雄年承包鱼塘亩,除了雇长工7人,还加雇短工,最多的时候一天雇短工30人。福建仙游县农民李金耀承包荒山1亩,雇工20人。安徽‘傻子瓜子’年广久在年雇工人,加上儿子的分店,雇工多人。”没有雇工,个体经济只能自生自灭,永远也做不大,虽然雇工与敏感的所谓剥削理论相连,但党中央在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和年1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文件中逐步放开了对雇工的限制:“对超过上述规定雇请较多帮工的,不应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而应因势利导,使之向不同形式的合作经济发展。”邓小平在一次谈话再次强调:“有个别雇工超过了国务院的规定,这冲击不了社会主义。只要方向正确,头脑清醒,这个问题容易解决。十年、八年以后解决也来得及,没有什么危险。”当然,默认雇工超规定的现象,说明我们的社会主义理论没有兼容个体经济的问题。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这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决定指出:“我国现在的个体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不同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的个体经济,它对于发展社会生产,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的”。这个表述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它明确指出了个体经济从属社会主义的性质。它使个体经济不断得到较大的发展。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雇工人数越来越多,许多经济实体已不再是个体经济,而是私营经济。根据这个现状,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很不够。对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要继续鼓励它们发展。在不同的经济领域,不同的地区,各种所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应当允许有所不同”。并在理论上论述:“私营经济是存在雇用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必然同占优势的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并受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影响。实践证明,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这个表述虽然指出了私营经济是存在雇用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但重点强调了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正面影响,而没有按传统的观点讲它对社会主义的威胁。从十四大开始党对私营经济的表述有质的变化,《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发展,并依法加强管理。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就全国来说,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应占主体地位,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十五大则进一步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私营经济成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党的理论与政策的指导支持下,春风吹又生的私营经济具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发展冲动。中国民营经济具有极强的活力,它能不断地冲破有形和无形的体制束缚,不断地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年个体经济开始解禁,年私营经济才被认可,进入21世纪时,则已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中重要的主力军。据统计,5年到年,我国私营企业数量从.95万户发展到.16户,增长79.1%,年均增长12.36%,个体工商户从.9万户增加到.89万户,增长40.14%,年均增速6.98%;私营企业注册资金从6.13万亿增长到19.21万亿,增长.38%,年均增长25.66%,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从5年底的.5亿元增长到年底的.6亿元,增长.44%,年均增速18.17%;反映经济活动的一项很重要的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5年-年内资民营企业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从亿元,增至12亿元,增长%,年均增长34.6%。其增长速度和绝对投资额都大大超过国有经济。5年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为亿元,高出内资民营企业00余亿元,但年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为100亿元,比内资民营企业少20余亿元!在国有经济、外资企业、内资民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年内资民营企业、国有经济、外资企业的比例是51.1%、42.3%、6.6%。需要强调的是,这是在8年国家拿出4万亿支持国企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的固定资产投资之比。虽然民营经济总是会受到歧视性待遇,是在传统思想与体制的夹缝中具有顽强是生命力。给它一点阳光就灿烂。“4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截至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万户,注册资本超过万亿元。概括起来说,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世界强企业中,我国民营企业由年的1家增加到年的28家。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经济能够创造高速发展奇迹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以民营企业为市场重要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与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区别,也是中国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原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25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页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页
黄洪年:《拾遗补缺,疏通渠道-武汉市汉正街日用小商品市场的调查(附社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人民日报》,年8月28日。
杜远威年任武汉市农委副书记、年任武汉市农委主任。该回忆于年5月14日口述(以下杜的口述均为5月14日)见《武汉改革开放口述史》页-页
杜胜利《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研究与借鉴》
马立诚《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81页
马立诚《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84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页
参见黄孟复主编、全哲洙《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页-页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年11月第一版
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年11月1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