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丨中国与南斯拉夫的关系研究基于文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90622/7238516.html

应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和巴尔干研究中心邀请,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左立明(ZvonimirStopi?)教授于10月11日为克罗地亚语和塞尔维亚语专业师生带来了主题为“中国与南斯拉夫的关系研究——基于文献的考察”的讲座。

讲座围绕左立明老师的两篇论文展开,分别是《与中国的文献关系:中国对南斯拉夫和克罗地亚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时间》与《中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研究》,由克罗地亚语班王子娴和刘思翊两位同学进行了论文导读。随后左立明教授开始分享这两篇论文的研究背景:他读博士时想研究年到年中国与南斯拉夫的关系,秉持着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以尽可能还原历史的原则,他不仅要阅读西方史学家的文献,也认为中国人自身的看法至关重要。然而,印象中克罗地亚对于遥远的中国知之甚少,尤其是在人文社科方面,于是左立明教授带着搜集研究材料的目的来到了中国。此外,他决定用克罗地亚语撰写论文,目的是给克罗地亚和周边语言相通的塞尔维亚、黑山等国研究者提供基本资料的汇总,吸引他们对中国的研究兴趣并介绍新的研究方向。

研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比研究中国与南斯拉夫或克罗地亚的学者很少;二是虽然近年来相关研究者在增加,但研究的不连续性,即已有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传承、研究进度没有得以延续,导致大部分人不熟悉基本研究材料,不清楚从哪里着手。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左立明教授花了大量时间广泛查找、搜集资料,来源包括中克两国多所图书馆、南斯拉夫档案馆、中国知网、两国报刊等。

接下来,左立明教授列出了在中国与南斯拉夫关系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节点,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了各阶段中南关系的特点以及在两国出版物上的反映。比如年南斯拉夫被苏联排除在社会主义阵营外,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疏远了同南斯拉夫的关系,几乎没有关于南斯拉夫的研究文献;年中国与南斯拉夫建交后,开始出现关于南斯拉夫基本资料的汇编和少量文学作品的翻译;年南斯拉夫修正主义遭到世界各国共产党批评,直到年,在中国共发表超过篇批判南斯拉夫修正主义的文章,但南斯拉夫针对这些批评的回应屈指可数;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南斯拉夫的研究开始增加,每年都不断有关于研究南斯拉夫经济、历史、哲学等的书籍以及文学作品的译本出版。同时中国人出国考察的机会增多,在这个阶段也写下了很多南斯拉夫游记;南斯拉夫解体后,中国从年开始与前南国家逐步建立外交关系,研究兴趣只增不减,特别是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后,中国与塞尔维亚的交流越来越密切。

左立明教授随后整理了中国目前研究中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23个机构和30多个中心,发现只有少数机构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较丰富,其他大部分机构都很年轻,处于起步阶段。随着“17+1合作”的发展,这些机构的数量正快速增加。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研究,产出越来越丰富的成果。

反观克罗地亚,目前没有任何研究中国的机构,也没有大学开设中文专业或与中国国情研究有关的课程。萨格勒布大学哲学院有“中文系“,但也只提供中国古典文学选修课,课堂内容不涉及当代中国,因此很难吸引学生。其实历史上南斯拉夫人对于中国的研究早在年就开始了,之后每一年都或多或少有关于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的书目出版;克罗地亚人在年从南斯拉夫独立后依旧保持着对中国的兴趣,但关于中国的原创书籍、游记和文学作品翻译寥寥无几,大多是由其他西方作家的著作翻译而来;报刊里关于中国的消息都是引用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研究中国的人文社科论文、政策建议等几近空白。总而言之,中克两国对于对方的研究其实已经积累了很多成果,问题在于双方的研究重点长时间放在了其他更突出的国际话题上,导致彼此的研究缺乏连续性。

最后,同学们就讲座内容与左立明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老师对同学们将来的研究方向、选题与方法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启发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并应用于实践。

(撰稿:彭月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zz/56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