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
谈天说地
“
探秘地理
”
地
理
学
地理学,融汇自然和人文科学,跨越漫长而又广袤的时空,古老而又与时俱进,具有独特的学科价值与魅力。
宁海地理教研组在教学中坚持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秉承以生为本、以学为要、以习为重的理念,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积极探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意义深刻的常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之路,激发学生自主成长,让学生爱上地理,让学习真正发生。
1
多彩的课堂
——于常规中见不凡
辩论赛
南京是否应该淘汰重工业
借助互联网,让学生自主阅读、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独立判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并整理成文。采用课堂辩论赛的形式进行交流。
社会调查
长江流域南京段河流开发利用状况调查
同学们通过互联网寻找历史资料和文献,再结合实地考察对长江流域南京段河流开发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调查研究。最终在课堂汇报研究成果,并进一步进行分析和探究。
学生搜集的老照片
实地考察
听证会
南京化工企业搬迁问题
地理、政治、化学三门学科融合,使学生更加清楚保护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必要性、化学知识的实用性。角色扮演模拟听证会的形式,使得课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史地融合
《携开放的DNA激活珠江三角洲》
历史故事的发生与地理区位有着必然联系。在历史事件中寻找地理规律,在地理探究中回味历史,我们的课堂充满了奇思妙想。
模拟实验
模拟大气运动
同学们动脑设计、动手操练、观察记录、研究分析,通过实验突破知识难点,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品质。
引人入胜的校本课程
世界那么大,带你去看看
2
多元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于探究中求真知
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据此老师们将模型制作大赛、调查研究活动和实地考察活动融合地理学习,开展学生自主探究与乡土植被、地貌地理考察,让学生感受源于生活的地理,积极探索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教学实践。
01
地球模型制作大赛
地球模型的制作是一次由输入到输出的转化,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们的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积极性。
比赛现场
两届模型大赛优秀作品展示
向上滑动启阅
《地球运动模型制作报告》
高二(3)班朱俊泽
指导教师:王为
1、制作目的
(1)为了充分了解地球自转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的抽象概念,通过动手制作“二分二至”地球模型,不仅可以充分理解不同节气的光照图,加强抽象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将地方时的判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季节更替这些难点理解透彻。
(2)在模型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主要制作材料
地球:乒乓球、粘土、铁丝;太阳:LED灯;支架:三脚架、金属杆
3、设计和制作过程
设计思路:以LED灯为太阳,乒乓球作为地球,围绕灯转,表现出二分二至日。
制作过程:
(1)先将乒乓球用铝箔纸包好,在模仿地球仪上大陆板块的样子用粘土做好贴在球体上。用铁丝穿过地球固定好地轴,安装在金属杆的一端。
(2)再将LED灯用铁丝固定在金属杆的另外一端。
(3)将金属杆装有LED灯的一端固定在三脚架上,打开灯,调整两端距离,使其满足二分二至日演示要求。
(4)最后装饰。
模型展示: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光照效果演示: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制作心得:
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化后,形成了现如今的地球。它有着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这与它的自转和公转密不可分。由于地球自转,各地产生了经度的差异,当乌苏里江上洒满阳光的时候,帕米尔高原仍是满天星斗;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出现了春夏秋冬,我国古人据此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二分二至日由此而来。通过地理课上的系统学习,使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自己动手制作模型的想法油然而生。
制作思路十分简单,但操作难度确实很高。当我选用乒乓球做地球时,发现它不好上色,找到合适的球体后,又发现上面过于光滑,不好粘帖。合适的材料不好找也是一大难题。地球做好后,发现没架子。在家里乱翻一通,找到以前的积木,冲当架子。之后又发现太阳无处固定……最困难的还是让灯光能照在南北回归线上。我试了无数次,不断调整角度和距日远近,最终,在我的不懈坚持下,克服艰难险阻,模型终于被制作出来。演示着模型,我明白了许多。
通过本次地理模型制作,使我对地球运动有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通过模型演示地球自转公转过程,让我更加直观的看到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昼夜交替现象,填补了我在这一自然地理板块上的实践空白,结合书本上的自然地理知识,使我对此类地理现象又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这也让我们亲自体验了实践对一门学科知识理论的重要性,有助于我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倾向于用实践观察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02
“我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
——家族人口迁移的调查研究活动
学生在进行家族人口迁移调查活动中体会社会科学的一般性研究过程和方法,而中国动荡的近现代史和南京具有传奇色彩的城市史,更是为这个话题赋予了浓浓的家国情怀,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长辈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迁移路线图
个人家族调查
班级数据统计
小组交流与讨论
03
“神奇的地貌”
——汤山喀斯特地貌考察活动
通过考察认知并了解这种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巩固相关的地貌学的知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触动欣赏、热爱、感恩、保护大自然的情怀。
向上滑动启阅
《喀斯特地貌考察活动报告》
高二(3)班石祚昊
指导教师:王为
1、考察目的
(1)地貌考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对喀斯特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这种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巩固相关的地貌学的知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2)通过观察、了解该地区地貌与古人类的遗迹的关联性,以及目前该地区的开发现状,感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
(3)在考察过程中,通过集中和分组学习,统一讲解和自主探究,提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考察地点、时间
南京江宁汤山方山地质公园年11月9日
4、考察内容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情况、影响因素、开发现状
5、过程
(1)前期调研:
定义: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成因: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
1.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2.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3.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51×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贵州紫云格凸河地质公园
格凸河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南部,地处贵州高原南部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断层地带,碳酸盐岩层广泛分布,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裸露型岩溶中山低山盆谷区。风景名胜区内喀斯特地貌类型发育齐全,古生物化石地质剖面较多。最低点小穿洞水面米。最高点为上岩峰,海拔米。
贵州紫云格凸河地质公园
广西东兰地质公园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
(2)实地考察
南京汤山猿人洞地处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是一处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景观.
通过查阅对南京汤山猿人洞穴内部东侧地质雷达勘探资料,可以分析得出东部洞穴基岩埋深在10m以下,为水平状的岩系.其上的洞穴埋藏堆积可以分为上、中、下3个角砾层,反映了该洞穴曾经历过3次较大的崩塌堆积过程.上角砾层可能含有动物化石,是今后考古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