鍖椾含涓撴不閰掓福榧诲尰闄? http://liangssw.com/jiepai/13124.html
做了三年多律所主任,越来越不会做律师了。经常在半夜醒来,脑子里会闪出一个问题:到底该做个什么样的律师?
这几年,律所以客户来自我定位,即“为企业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法律服务”,因此基本上接触和服务的都是企业客户,每日交流的也都是企业老板。虽是律师,法律服务是本分,但我发现自己仿佛离法律越来越远,最近,竟然有位老总邀请我去给他们的高管讲企业选人用人之道,还有两位企业老总让我去他们办公室帮忙看看风水,我说:大哥,我是个律师,不要侮辱我的专业!每日来京师书院喝茶的企业老总,交流的话题也很宽泛: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儒释道学,创业创新,资源整合,公司治理,股权激励,等等。长此以往,我不成大师,谁成大师?呵呵。
现在,更多的人叫我“葱大师”,源于我去年曾一时兴起穿上大师装,道貌岸然地讲了几期《易经与人生智慧》,据说效果还不错,真假不知道,反正我是信了。这年头,只要你敢讲,就有人敢听,而且还总会有那么些神经错乱的人,正好与你一个频道,莫名其妙地成了你的粉丝。
男人上了年龄,荷尔蒙分泌量会逐渐减少,对女人的兴趣也会越来越小,当然,女人对你的兴趣也不会太大,因为你肥头大肚、满脸油腻的样子,自己看了都会觉得恶心。闲得蛋疼的时候,干点啥?总的干点啥啊,不然还能干啥?于是,便爱上了国学,爱上了读书,尤其喜欢读古书,读完《易经》读《道德经》,读完《心经》读《金刚经》,读完《论语》读《孟子》,《黄帝内经》、《六祖坛经》、《孙子兵法》、《春秋公羊传》,等等,都读,读不懂也读,反正闲着也是蛋疼,不如读会书爽。
读书跟人吃东西一样一样的,需要定期排泄,不然会憋死。读书排泄的方式,就是给人讲课,逮着谁都讲上半天。满腹经纶呢!不讲得憋死,必须讲!讲多了,口干舌燥,需要喝点东西滋润一下,于是又爱上了品茶!自古以来,中国的茶一直是跟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文人骚客,经常围坐一桌,焚香抚琴,品茶论道,兴致高了,再整几个美女跳个舞,唱个歌,吟个诗,怎一个浪字了得!所以古代人从小便拼了命地读书,苦读十年,二十年,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都知道有文化好,可以挤进这个圈子一起玩耍,主要可以有美女陪着。穷书生们往死里读书的座右铭:“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就是这个意思,傻子都知道,书里没有颜如玉,更没有黄金屋,读书读好了才会有。
《易经》系列读多了,人容易变得神叨,总想着帮人占一卦,施展一下,有人该问了,为什么不先给自己占?不敢,因为知道肯定不准。占卦本来就是一件自欺欺人的事,占卦、看风水真管用,那些大师们早发达了,还用给别人去占去看?为了掩盖这个事实,他们发明了一句话叫“一命二运三风水”,言外之意,你命不好,神仙也帮不了你,何况我只是个大师。这个命题,类似于佛教里的“佛度有缘人”,就是说,你如果与佛无缘,佛祖也帮不了你。再说易经的经文,也没全看懂,准确地说,应该是大多看不懂,“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毛意思啊?不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毛意思啊?也不太懂。虽然不懂,但也要背过,背过干嘛?吹牛用!中国当下,包括台湾地区,遍地易经大师,大都是骗子,专门哗众取宠玩玄忽悠人的!以前台湾地区有位国学大师叫毓鋆,是溥仪皇帝的伴读,他是真懂,其他人,诸如胡适之流,都是不中不洋、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二半吊子。当代的,诸如大陆的易中天,台湾地区的曾仕强,天天在电视上讲,我都是边看边吃瓜,边吃瓜边呵呵。
《道德经》系列读多了,人往往变得神经,满脑子天地万物,有为无为,上善若水,以柔克刚,还有的学着炼丹去了。中国的道教,如果不炼丹,不追求长生不老,不吹牛当世可以成仙上天,而是像人家佛教、基督教那样,更有逻辑一点,告诉信徒们,死后才能去极乐世界或者天堂,也许真能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宗教呢!从秦始皇开始,中国的很多皇帝死得很早,一是三宫六院,女人太多,纵欲过度,累死了,还有就是吃道士炼的仙丹太多,毒死了。无论怎么死的,都是活该!同样是男人,你活得那么爽,合适吗?该死。
《论语》系列读多了,要么变得虚伪,要么变得迂腐:真正读懂的人会变得虚伪,没有读懂的人会变得迂腐。《论语》主要讲君子之道,名义上是教人做君子,但几千年教出来的,大多是伪君子。从帝王将相的统治者到穷困潦倒的读书人,都是满嘴的仁义道德,但基本上是忽悠别人去做,自己根本做不到。为争皇位,儿子把老子干死了,弟弟把哥哥干死了;为争权势,世交好友的大臣之间互相出卖,互相斗争,经常也是玩命的。哪里有什么所谓的三纲五常、礼义廉耻?所以很快又有一个经常被伪君子们当作遮羞布来用的词被发明出来,叫做“成者为王败者寇”,的确如此,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来续写的。孔子的弟子们不成器,把本该编纂为《儒经》或叫《君子经》的一本书,愣是搞成了夫子语录,类似于后来的《毛主席语录》。你看看人家释迦牟尼,人家的徒弟多牛,编出了那么多部佛经!人家耶稣的弟子也至少整出一部《圣经》。所以,大师一生的成败,全体现在选徒弟、带徒弟上!
佛经系列读多了,人会变得不务正业,不好好工作,不好好生活,不好好说话,其实是没有真正悟透佛经的本意,没弄明白祖师西来意。读完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把自己掏空了,像个硬盘被格式化了,心也没了,魂也丢了,如何修佛?其实,稍有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佛是觉悟的人,而不是神,佛学是教人明心见性、提升智慧的,一个人如果读了几本佛经,学了一点佛法,就觉得自己看破红尘了,从此不求上进了,不负责任了,不屑于与俗人为伍了,自己也不好好做人了,我们知道,这个人是入魔了。工作是最好的修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形,正是修行最好的对境。六祖慧能大师的偈子说的很清楚: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在人间,你还想到哪儿找佛法去?佛是觉悟的人,你想成佛,先好好做人,如何好好做人?说人话,干人事,仅此而已。现在流行佛系青年,穿素吃素,满嘴佛语,貌似洒脱,六神无主,让佛看到,又该拈花笑了。呵呵。
本来想聊聊怎样做律师的话题,一不留神扯出去这么远,简直是离题万里!回到标题,回到开始,重新聊律师,聊一下到底该做个什么样的律师,我突然又想起了陶渊明的一首小诗: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到底该做个什么样的律师?就做陶渊明那样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