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 http://www.luohongxia.com/bdfjt/bdfsl/74.html
人们需要被碰触。根据盖瑞·史摩利和约翰·特伦德引用的研究报告,定期经验有意义的碰触的人,寿命会比没有被触摸过的人要来得长。而心理学家进一步发现,夫妻谈话时,肢体距离愈远,表示他们对婚姻感到愈不满,最终离婚的可能性也愈高。
以下内容是关于一个世界染上致命疾病的故事,但是神触摸了它,这是一个关乎你我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染上了大痲疯。染上大痲疯最常见的病征,是关节处开始感觉无力、疼痛,然后脸上出现一块块变色的斑点和瘤,让人面目全非,一旦伤口溃烂,奇臭难耐。声带也会溃烂,病人的声音将变得沙哑刺耳。
痲疯病最严重的伤害,是让患者的感觉麻痺。
一旦出现痲疯的病征,患者就等于被宣判死刑:「身上有长大痲疯灾病的,他的衣服要撕裂,也要蓬头散发,蒙着上唇,喊叫说:『不洁净了!不洁净了!』灾病在他身上的日子,他便是不洁净;他既是不洁净,就要独居营外。」
规定写得很清楚:「禁止碰触。」拉比又从这条规定衍生出更多规定:当痲疯病人去到某人的家,那个房子就被玷污了,必须销毁;痲疯病人若出现在街上,众人可以拿鸡蛋,甚至是石头砸他;你若碰触痲疯病人,自己也会变得不洁净。
想象一下,倘若再也没有人愿意碰触你,会是什么样的景况:你再也无法感受到幼童的拥抱、朋友握着你的手、配偶的拥抱,以及父亲的手臂环绕你的肩膀。
痳疯病除了是一种生理的疾病,还是道德上的污点。它被称为是从神而来的诅咒。人们认为其他疾病可以得着医治,但是换作是痲疯病,就会说它需要被「洁净」;因为痲疯病人不只是生病,还是「不洁净」的、被玷污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马可福音中,长大痲疯的人见了耶稣就「跪下」;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对耶稣说:「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孩子被鬼附的父亲尚且对耶稣说:「你若能……」但是,长大痲疯的人毫不怀疑耶稣有能力医治他,他只是不确定耶稣是否肯医治他。他有很深的自卑感,整个人都处在羞耻之中。
这不单单是一个病得医治的美好故事,因为这个疾病甚至令人无从启齿。想想看,今日若存在着某种具有高度传染性、令众人闻之色变、足以致命,又附带道德耻辱的疾病,会是什么模样。对于这样的疾病,耶稣又会怎么回应?
在耶稣的时代,宗教领袖对痲疯病人、外邦人、税吏、女人,以及未受割礼的人,都采取「隔离政策」。他们逃避这些人,就像逃避「瘟疫」一样。他们不愿意与这些人一起吃饭、说话、工作,甚至连看他们一眼也不屑。
「隔离政策」背后的概念是,认为罪和苦难是会传染的。为了避免接触带有这些毛病的人或地方,他们就把自己隔离起来,住在属灵的隔离所。
有史以来,宗教人物都受到隔离政策的吸引:他们避开有罪的人,让自己住在宗教隔离所。问题在于,当我这样做的时候,就是把世界分成「我们」和「他们」,而隔离本身反倒变成罪恶的温室,造成最为严重的毁灭:骄傲、排外主义及自义。在隔离状态里,爱是死的,谦卑、怜悯、慷慨等性情均遭窒息。执行隔离政策,最终结果会像南斯拉夫的情况一样,明明是种族屠杀,却美其名为「种族清理」。人各有异,但在这样的政策之下,「他者」(other)就被视为肮脏的东西,欲除之而后快。
不过,在耶稣身上,我们却清楚看见:神拒绝采用隔离政策。在我们所提到的那个故事里有许多的神迹,以下是第一个。
◎亲和力的神迹
耶稣是个拉比,拉比的责任是确保人人理解和遵守律法。
这个人是长大痲疯的,回避所有人(特别是拉比)是他的责任。痲疯病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人,就是拉比。如果他靠近拉比,他知道自己会因为违反律法而受到击打,而这是他应得的报应。
然而,讽刺的是,痲疯病人惟一得以靠近的拉比,竟是神自己。
耶稣有什么特点,是其他拉比所没有的?他极其容易亲近。不只是对痲疯病人,他一向如此,他的态度对妓女、税吏和信奉异教的外邦人——各式各样的破布偶都是如此。而拉比愈属灵,却变得愈难以亲近。
我们也有同样的问题。我们知道圣洁的重要,所以就强将神学知识和道德纯洁施加于人,好巩固自己的属灵优越感。如果我们继续这样下去,不久以后也会变得难以亲近。
关于这一点,宗教领袖与耶稣有一个基本上的不同。对他们来说,愈属灵代表愈难亲近,耶稣却完全相反,他有一种很深刻的「不同」,吸引罪人来亲近他,而法利赛人那种肤浅的不同,则将人推得远远的。
我在小的时候,常以为愈「属灵」的人就愈难亲近,因为圣洁多少与严厉、严苛和距离脱不了关系。
但是,在耶稣身上我们却发现:真正的属灵,是使人愈容易亲近,而不是愈难亲近。因此,我们需要注意这件事:耶稣是史上最具亲和力的人。
马可福音告诉我们,有一次一群小孩被带来见耶稣,「要耶稣摸他们」。门徒想把他们赶走,便「责备」他们。门徒认为,像耶稣这样重要的人,普遍来说是不可以随便亲近的。但是,耶稣恼怒门徒这样做,「于是抱着小孩子,给他们按手,为他们祝福。」耶稣并不需要这样做,他只需要说几句话就行,但他给了他们一份礼物。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群孩子的其中一个,你终生都会记得耶稣曾经触摸过你。
我们可以透过问一个重要的问题,来作自我诊断:「我变得更容易亲近,还是更难以亲近?」在我的小世界里,我容易让人找到吗?我的配偶什么事都能跟我说吗?我是否偶尔会停下来,拍拍同事的肩膀,让他们知道我很荣幸和他们一起工作?我有没有比较愿意倾听,而较少论断?
◎触摸的神迹
第二个神迹和事情发展的顺序有关。律法表明:「禁止碰触。」但是,福音书充满涌向耶稣,要求触摸他的人:孩子、患血漏而极欲抓住他衣角的女人、用油膏他并以眼泪和头发擦干的妓女,还有想要看耶稣钉痕,并且亲自用手触摸耶稣的那位多疑的多马。
不过,痲疯病人和这些人不同,他并不要求触摸耶稣。他有自知之明,也晓得律法的规定。
但是,请注意耶稣做了什么:「耶稣动了慈心,就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
耶稣在医治他之前,就先摸了他。他在大痲疯病人还不洁净的时候,就摸了他。这个举动一定让周围的人感到震惊,因为只要碰了痲疯病人,就等于你自己也不洁净了。这是一个伟大的神迹。这位制订律法的神,竟然为着人类的缘故破坏自己的律法。耶稣其实不需要碰触痲疯病人,也能医治他;他在施行其他神迹的时候,都与人有一段距离,他只需要「说一句话」。在这个神迹当中,话语固然医治了痲疯病人的身体,但是触碰医治了他的灵魂,而耶稣希望人们明白一件事。
这个触碰的奇妙之处,在于耶稣为要带来医治,而乐意与人分担苦难。这个行动也预表了十字架的意义:因着耶稣背负我们的罪,我们才能穿上新生命;因着他受的鞭伤,我们才得医治。
在这个被罪污染的世界,我们学会如何与人保持距离。如果我们和受苦的人太靠近,很可能也会传染到他们的痛苦。尽管这可能对我们造成不方便和不舒服,但是只有在你够接近、可以接收到他们的痛苦的情况下,他们才能感受到你的爱。
几年前,太太南西和我正准备踏进一家古董店,她却把我拉到一旁。当时我正背着年幼的女儿,南西也怀着八个多月的身孕。她说:「也许你待在外面比较好,我来过这种店,看过里面的价钱。店里有好多非常值钱的东西,到处都是『请勿触摸』的标语。我知道你一定会到『稀有书籍』那区,看书看得忘了背上还有一个小婴儿。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她可能会弄破某个非常昂贵的花瓶,这样我们就得赔上一大笔钱。」
我说:「拜托,我已经三十岁了,还是个心理学博士耶。我想我应付一个一岁大的小孩半小时,应该还算绰绰有馀啦。」
「好,既然这样的话,我丑话说在先。如果她打破任何东西,接下来的二十年,你可得用自己的钱赔偿。」
我们进去店里了。
我找到「稀何书籍」那区,开始看起书来。
我忘了背在背上的孩子。
女儿伸手要碰某个东西,我惊呼了一声。南西听到了我的声音,赶紧转过身来。但是,怀孕八个月的身躯比她所想象的要庞大许多,结果她不小心撞倒了某个超级昂贵的花瓶,碎成—片。
那是十年前的事了,直到现在她还在赔那笔钱。
我们每一天都在神的店里闲晃。每一天我们都在浏览神昂贵、无价的物品,也就是人。假如我们看得到的话,我们知道每个人身上都有价格标签。无论是痲疯病人、艾滋病患者、孩子、老人、聪明或愚笨的人、圣人和妓女,每个人的标签上都写着:「这个人值得我付上自己的儿子。」你愿意尊重你所碰触的人吗?你是否愿意付上代价?当你向身旁遭到遗弃的人伸出援手,代表你也会遇到痛苦。付出爱就是要体会失望和心痛。
神的店里头也充满标语,写的却是「请碰触我」。我们可能并不愿意这样做,我们很害怕、很害羞,也可能太过忙碌。但是,只有透过碰触,人们的破碎才会得着医治。
如今在你的身边,或许也有人期待别人碰触他们。你愿意成为伸出手的那个人吗?象是把手搭在一个朋友的肩上,握住伤心人的手,抱抱孩子。他们身上的标语写着:「请碰触我。」
◎完美的感染力
没有人愿意碰触痲疯病人,因为他们知道这么做将发生什么事。碰触痲疯病人,表示你也会被传染——至少人们都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这个故事里头有更强大的力量在运行。根据马可的描述,当耶稣触碰了痲疯病人,痲疯「立刻」离开了他。耶稣没有被痲疯病人传染痲疯病,反倒是痲疯病人被耶稣传染了他的生命!我们也许可以称之为「完美的感染力」。耶稣拥有强大生命的力量,让痲疯病完全无法与之并存。
感谢神,并不是只有罪和苦难具有传染力。举凡热忱、笑声和信心,都具有感染力。与这样的人在一起,你就会感染到它。感染是双向的。
属灵生活的秘诀,不是与罪和苦难隔离——就算你想,你也做不到。耶稣与我们一样,住在同一个遭受污染的世界,但是他有免疫能力。最后,反而是这个世界原本运作的方式故障了。
属灵生活的秘诀是与耶稣的生命相连,让我们不被世界污染,反而是去感染它。
那个曾经罹患痲疯病、后来得着医治的人得到了这个秘诀。他具有感染力,他就是情不自禁。虽然耶稣叫他不要告诉人,但是他就是做不到。他的信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连马可都说他的话「传扬开了」,像细菌、流行性感冒,或像发烫的谣言一样散布。每个人都被感染了,「人从各处都就了他来。」
从此以后,所有曾被耶稣碰触过的人,都出去散播「细菌」——小小的喜乐细菌、信心细菌、信仰细菌。
正如我的朋友伊恩·彼特·华特森(IanPitt-Watson)阐明这段经文时所说的,我们都住在一个败坏的世界,各处都受到污染。天堂理当与之隔离才对,没有一位有理智的神会想靠近的。
但是,耶稣不是—位理智的神。他成为人,担当你我的不洁。然而,这个世界并没有污染他,他反倒用他完美的感染力,感染了这个世界,而且他的感染力仍在持续扩展。
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想一想:
1.你记得曾经体会过的一次深情的拥抱或握手吗?
2.为什么人们常认为「属灵」就是要采取「隔离政策」?那会造成怎样的结果?
3.为什么主耶稣反而是最亲和的人?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事情?
4.「属灵生活的秘诀是与耶稣的生命相连,让我们不被世界污染,反而是感染它。」你觉得你身旁的哪个人最需要被碰触?你要如何开始这样的行动?
作者:奥伯格(JohnOrtberg)
一九五七年生于美国伊利诺州,是位学养深厚的畅销书作家。虽然他身为临床心理学博士,作品却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充满牧养关怀的风格闻名。奥伯格曾在芝加哥柳溪教会服事多年,二〇〇三年至今,担任加州门洛教会(MenloChurch)主任牧师。此外,他也身兼富勒神学院董事会,以及魏乐德灵命塑造中心的成员。奥伯格的三个孩子都长大了,他跟妻子常常借着冲浪来保持身心健康。奥伯格另著有《耶稣如何改变世界》、《神隐上帝》、《行在水面上》、《褥子团契》(校园)等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