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新校友风采从深圳到苏黎世南科

从深圳

到苏黎世

南科学子的野蛮成长

转眼间就到了十月的末尾,苏黎世的秋天短暂而又美丽,在不经意间出现,好像又要在不经意间流走。街边的尖顶教堂在金黄到近乎刺眼的秋叶的映衬下,晕散出一种欧洲独特的自然美感。去年这时候的我也恰巧在这座城市的同一所学校读书,不同的是,心态和身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六月从南科大毕业,带着不舍与对未来的憧憬,匆匆忙忙地就离开了生活四年的深圳,来到了瑞士,来到了苏黎世大学。准确的说,除去疫情在家上网课和去国外交流的时间,我待在深圳,待在南科大的日子满打满算也只有两年半,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深圳和南科大的感情。都说时间是产生感情的充分条件,殊不知,一段独特而又深刻的经历,其力量足以突破时间的桎梏。

决定报考南科大是在我高二的时候,在一位给我补习物理的西安交大博士的推荐下,我了解到了这个学校,他的原话是”在深圳有一所新成立的高校,英文教学,制度很新,前几届招收的学生很少,出国环境很好,你们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我不知道自己是在初中还是高中,就在心里就埋下了以后要出国读书的种子,听到南科大优质的出国环境,以及当时在陕西不高的知名度下所带来的报考优势,我坚定了要来的决心,后来结果便一切遂意。

我依然非常清晰地记得,年8月来到深圳的第一天,那个傍晚,和父母拿着行李,走下火车后的第一感受就是窒息,那是一种北方人从未感受过的闷热带来的窒息,最贴切的比喻大概就是桑拿房了。当时脑子里一瞬间的想法:完了,这四年要住桑拿房里了。不知过了多久身体就对这种闷热产生了免疫,后来反而喜欢上了这种天气。我从小在陕西长大,每年冬天干冷的空气雷打不动地会让我的扁桃体发炎进而发烧,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嗓子不发炎的冬天好像就不是北方的冬天。可自从来了温暖湿润的深圳,这种只有在北方冬天才有的“仪式”从此消失,我再也没有因医院打吊瓶了。就在那时,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生活即将从此步入一个全新的舒适的阶段。

刚进入南科大那会,热情高涨,自告奋勇地做了致新书院班班长,非常积极地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后来误打误撞进入了季风剧社,认识了未来四年里带给我最多欢乐的一群朋友。季风剧社最初还没有名字,就叫戏剧社,大一上学期招新,我进了招新群,但是不凑巧的是招新当天有另一重要的活动我不得不出席,因此错过了,此后我便一直在剧社群里潜水,直到大一下学期的一个周末,群里消息,剧社指导老师王昊然要在福田文化馆举

办一场公开课,我于是欣然前往,第一次见到了剧社的伙伴们,课后和大家一起吃了顿饭,表达了想要加入的意愿,就稀里糊涂走后门似地进来了。更巧的是,第二天出了学期演出的推送,就直接把我加进了演员表。后面才了解到,我是本学年唯二加入的新生,因为今年的录取标准格外苛刻,上次我错过的正式招新,只录取了一位同学。有时候命运的机缘巧合让我们不得不深深叹服,大家都说,我是冥冥注定一定要进剧社的,确实如此,然而我自己也更清楚那次公开课后的饭局的重要性,吃了饭喝了酒就是朋友了,怎么能拒绝朋友呢,是吧?哈哈。在戏剧社,我做了即兴演出,出演了莎士比亚喜剧《驯悍记》里的男一号彼特鲁乔,复刻了众多经典电影的桥段,还和剧社其他几名同学,与黄渤宋祖儿一起拍了综艺,学到了很多东西,充实而又快乐。剧社生活非常丰富,大概需要单独一篇来讲,这里就不赘述。

在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暑期交流结营仪式上发言

南科大带给我的海外交流经历也是我大学期间最重要的生活之一。刚来学校就有学长告诉我,一定要趁早出去交流,越早有机会体验国外的学习生活方式,就能越快对自己本科结束后下一阶段的去向做出决定。因此我申请了大一暑假的短期交流,说来惭愧,当初抱着假期出国玩的心态,想着去一个中国人少一点的项目,能更充分地体验当地文化,和国外同学交流,就选择了当时所有学校里最冷门的东英吉利大学。果然不出所料,整个项目只有五十

个同学,中国人只有我们南科大的三个。初到英国学校的一周,既兴奋又煎熬,第一次踏出舒适圈,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学习,当时最怕课堂讨论,听着一知半解的英语,又不敢主动发问,还要不懂装懂地应声附和。当时看到中国同学就好像磁铁的正负极相遇,止不住地就想靠近,觉得这样才有安全感。但是我突然想起来自己出来交流的意义,不就是要感受新的环境,学习新的东西吗?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岂不可惜。我开始勇敢起来,硬着头皮和国外同学交流,听不懂的果断请求重复,积极参加社交活动,结果是,我的进步出乎意料地快,还结交了很多国外同学,一些到现在依然还有联系。后来才意识到,踏出舒适圈,只不过是要跨过心里的那道坎罢了。其实相较于踏出舒适圈,其实我更喜欢扩大舒适圈这个说法,通过新环境的磨练,让自己的身体蜕变到适应,短暂的痛苦却可以带来终身受用的结果。我一直觉得我和英国这个学校很有缘分,我属兔,这个学校所在的城市诺里奇的吉祥物就是兔子,整个市区满是兔子雕像,学校里也生活着非常多的兔子,于是我便在英国那个满是兔子的学校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个月,分别的最后一天,大家聚在餐厅里唱歌直到朝霞初现,现在看到当时录的视频也依然会感动。后来把我的故事写成文章,发表到了深圳日报英文版上,也算让这段独特的经历以铅字的形式隽永了下来。

在挪威国际大学生节上

和同workshop的同学合影

在斯洛文尼亚马里博尔学生周

暑期交流结束回国后,一位白俄罗斯的同学发消息邀请我参加明年年初在挪威科技大学举办的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大学生节,可惜的是我拿到了录取,他却被拒绝了。于是便有了我人生中第一个在挪威度过的春节。在大学生节上,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后来在他们的邀请下,我陆续申请参加了斯洛文尼亚马里博尔大学学生会议,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学生周,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国际学生周。之后也是我第一次,独自一人环游巴尔干半岛,纵览前南斯拉夫国家的经历。惊喜的是,那位最初邀请我前往挪威的白俄罗斯同学,和我在罗马尼亚再次相遇。这其中还有更多妙不可言的故事,每每回想起来依然觉得不可思议。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

学生周

??

??

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

学生周

而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段海外交流则是大四上学期前往苏黎世大学做访问学生的经历。年初疫情爆发,突如其来地就在家里度过了一个学期,在这段时间里,闲来无事,便在同学的建议下申请了下半年前往苏黎世大学的交流,误打误撞地拿到了录取。其实拿到录取后,因为疫情的原因,家人和老师们都劝我不要冒这个风险,在国内认真学习就好。我思来想去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因为这次机会对我来说无比难得,可能以后都不一定会有,我不愿放弃,办好手续做好防疫措施后就再次乘坐上了前往欧洲的航班。当初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决定可能会改变我未来十年的人生轨迹。那段时间,欧洲不断加重的疫情和申请季的焦虑让人几近崩溃,苏黎世大学九月初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到十月就改为了纯线上,每天在小小的房间里半走神地上着网课,一睁眼还要为自己的吃喝发愁,我在国内并没有怎么做过饭,谈不上厨艺,又没有充裕的经济条件让我可以顿顿买着吃。瑞士的周日全民休假,超市也不开门(后来知道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超市周日开门),我恰好是在周六晚上到达,第二天就面临着断粮的风险,还好宿舍里一位机器人专业的同学给我烤了面包,我在长途国际旅行后才得以充饥。这应该是我近几年吃过最香的面包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美味无比,可惜后来和这位有着“面包之恩”的同学交集就不太多了。刚来的几周,需要办的手续很多,我也没有精力做饭,顿顿都靠面包牛奶巧克力打发,直到后来实在吃不下去,才买了电饭锅,买了泰国香米,去中超买了老干妈,一顿简单的老干妈拌饭,吃哭了,留学的心酸真的时时刻刻都在体现。后来慢慢学会了做菜炖肉,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日子虽然艰难,可还是要继续啊,为了避免失学的风险,我在苏黎世考了雅思和GMAT,完成了硕士的申请,当时因为太过焦虑,考虑硕士申请不到就申请本科,降维打击总不至于还失败吧?申请了挪威北极大学北极探险旅游专业的本科,因为之前在挪威过年的经历,让我有了一些北欧情怀。后来也成功拿到了录取,校区在挪威北部极圈内的一个极光小城阿尔塔,三年制英语授课,在北极圈学北极探险旅游,真的浪漫无比。现在在我面前有两个选择:挪威北极大学探险旅游的本科以及瑞士苏黎世大学的金融硕士。最后经过深思熟虑,理想不得已屈服了现实,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再花三年时间拿一个含金量不高的旅游专业本科学位。况且受到疫情冲击,本身季节属性很强的旅游业更加雪上加霜。

年大四上学期来瑞士交换,在马特洪峰附近高原雪场喝咖啡

记得刚开始出国的时候,对于所谓的中国人“扎堆”“抱团”行为嗤之以鼻,觉得成天只和中国人混在一起的都是社交能力差,英语不好的人,后来随着更加深入的体验,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想法。首先,要明确自己出国的首要目标是什么,拿学位还是社交?国内来的中国同学大都受过相同背景的教育,和中国同学在一起交流,学习非常高效,节约时间,同样的课后习题,可能和国外同学要讨论很久,还不一定有结果。其次,由于欧美同学热爱开派对的属性,和他们在一起的吃喝玩乐大多是无效社交,可能推杯换盏载歌载舞一晚上第二天还是叫不出彼此的名字。与其把宝贵的留学时间浪费在和国外同学喝酒开派对上,不如运动读书做美食。其实欧美同学也喜欢扎堆,德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都一样,只是他们大都长相相同,除非开口说话,否则分辨不出来是否来自同一国家。而我们亚洲人外貌特征鲜明,和欧美同学区别过于明显,一抱团就很容易被发现而已。所以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明确自己的目标,选择让自己最舒适的环境来实现它才是终极奥义。

年九月徒步瑞士五湖

扪心而问,大学四年我对课业并没有十分上心,大多数时候都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选金融学专业的原因是因为不用学数学,不用做实验,课业压力还小。上课的时候也挺迷茫,不知道学的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为什么要用英语教材,甚至一度对学校的教学方式产生质疑。后来我来到瑞士继续学习金融课程,看到南科大老师讲过的知识点出现在苏黎世大学的课堂上的时候,感受到了一种梦幻般的穿越,原来本科的知识真的能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原来学到的东西真的会用到,而且在南科大英文教学环境下,我几乎可以无缝切换,看到来自国内其他大学同学对于英文专业名词和概念感到无比陌生无助,而我对他们却无比熟悉可以信手拈来时,我才终于明白了学校的用心良苦。在本科期间,对于一些硬核的专业课,我一直在心里告诉自己“没事这辈子就学这么一次,混过去就行”,抱着敷衍的态度完成了学习。殊不知,苏黎世大学的硕士课程安排给了我当头一棒,第一学期的必修课就有当时在南科大嫌难学而敷衍过去的专业课的进阶版,这时候我才突然想起来金融系老师讲过的:“不是我为难你们,这门课非常重要,是你们以后学习金融的基础”很多道理别人讲一万遍不如自己亲身经历一次来得深刻。出来混总归是要还的,该学的怎么也逃不掉不是吗?我的高中数学老师讲过,他读书那会对一个复杂的数学概念一直弄不明白,也是糊弄过去了,没想到后来成了数学老师,天天要和它打交道。埋下什么因,结出什么果,生活也是如此,我们遇到困难总是想要逃避,而那些我们以为自己以消极态度逃避掉就可以不用面对的东西,也许某一天会带着更严重的后果悄悄回到身边。

人总是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度过某一个阶段后,回头看看,才能走得更远。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坐在苏黎世大学的教学楼里,看着窗外车流与人流的交错,彷佛又回到了当初那个懵懂莽撞的时候,我的南科故事大概就是这些,我享受到的资源和机会也都来自母校的馈赠,现在的我是母校成就的,我将永远铭记这份恩情,并期望未来能用自己的方式回馈南科。最后祝愿母校和我,都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文字图片

赵航宇

排版

朱芷萱

审核

宋帅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zz/99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