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医史就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把中医彻底讲清楚:一部中医史就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尤虎

若想把中医彻底讲清楚,我们必须找到一条主线,这就是中国思想史。

《易》——中国思想史的源头

《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因为《易》无所不包,所以,中国所有思想都源于易。

《易》指导下的中国思想四大特征:

第一,求根。

崇本息末。

厚古薄今。

孝道。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第二,尚简。

大道至简。

执简驭繁。

执一统众。

马王堆帛书《十大经·道原》:“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

《黄帝内经》:“得其要者一言而终,不得其要流散无穷。”

第三,重意。

“形-象-意”思维模式,形是具体的事物,象是具体事物特征的抽象,汉字的象形、会意等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要“得意忘形”,“得意忘象”,最终追求的是“意”。

中国画,诗词,艺术品等讲究意境,绝不写实。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医者意也。

第四,实行。

笃行之。

经世致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那么,《易》是如何产生的?

中华文明处在封闭的地缘环境之内,以农耕为主,资源有限,但人口较多,所以必须形成尊老重孝的观念,使得老有所养,而年轻人又能得到老一辈人的经验传授,故而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求根”与“实行”的来源。

口口相传效率低下,这就要求用图画来记录,图画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抽象,后来只要用几笔就可以勾勒出所要表达的意图,这就是文字。“尚简”与“重意”的思想由此发端。

中医学第一次发展与先秦诸子百家

《黄帝内经》《难经》深受先秦诸子百家的影响,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融入医学,针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创立了“经络学说”、“藏象学说”为主体的以针灸治疗为主要手段的医学体系。

此时,对古人来说,针灸治病的机理已臻完备,故后世鲜有突破。

其后,东汉张仲景结合《内》《难》理论,将前人的“经方”重新按照辨病、辨证、辨方三种方式总结而成《伤寒杂病论》,此后经王叔和等人整理,但在当时未成中医界主流。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其特点是“三于”:

精于辨病,粗于辨证,擅于方证。

所谓“精于辨病”,是其欲寻求专病、专方、专药,这在《金匮要略》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符合人类最原始的思维方式。现存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亦是如此。

所谓“擅于方证”,是其继承了前人“经方十一家”的特长,根据一组特定的症状(体征)或人的体质,无需仔细辨病,即可精准处方用药。

所谓“粗于辨证”,是其在“辨病”无方或辨“方证”有困难时,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此方法,相当于自己临时组方,因中药处方理论没有针灸理论完备,即中药处方配伍与治病机理尚不甚清楚,所以“辨证论治”这套方法还处于初级阶段。

此后,探索专病专方与方证仍是主流,如《肘后方》、《小品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尤其是孙思邈“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将《伤寒论》重新整理与编排,可见方证思想仍是当时的主流。

专病专方与方证传至日本,为日后汉方医学打下基础,直至今日。

但问题是,疾病无法穷尽,方也无法穷尽,这显然不能满足《易》的“尚简”精神,而且用处方治病的机理也没有被很好地揭示,中医学必须进一步发展。

中医学第二次发展与宋明理学

继先秦诸子百家之后,中国思想史上第二次高峰便是宋明理学,尤其是宋代“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论。朱熹曰:“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在这一思想指导之下,中医开始穷究治病之理。让我们看两本书的名字即可得知这一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伤寒明理论》、《格致余论》。

首先是针灸治疗之理。《内经》的经络理论已给出了答案,这已成为共识,所以不用进一步细究,总之,经络学说就是针灸治疗的究极之理。

那么,药物起效之理呢?金元时期的张元素著《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等书,他根据《内经》理论,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等作了全面的阐释,并最早创立药物归经学说,成为研究中药药效之理的范式,还被李时珍高度评价:“深阐轩歧秘奥,参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谓之《珍珠囊》,大扬医理,《灵》《枢》之下,一人而已。”但这毕竟是一时一人之作,仅仅是一家之言,没有当年《内经》经络学说解释针灸治疗之理的权威性,时至今日仍有争议,但其模式无人撼动。

穷理的行为必然被“尚简”的思想所引导,开始出现各家从某一角度阐发《内经》,发挥《内经》,并自认为“得道”的现象,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因宋明理学起于北宋,其思想影响到中医必然有一个时间过程,所以,在中医史上出现了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东垣,补土派;朱丹溪,滋阴派。

无偏不成派。除了各家挖《内经》之一隅便成就一门派之外,《伤寒论》的价值逐渐被揭示。

如果说《黄帝内经》,尤其是《灵枢》,是针灸疗法的奠基之作,在“理”的方面,“经络”学说已经完备,针灸起效的所有原理都可以直接用经络、穴位完美解释,所以已经没有发展的空间。但中药处方治病的原理以及组方原理,因“经方十一家”的书已全部失传,当时能够找到的确切资料仅剩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所以,按照《易》的“求根”思想,这本书必然在此时被高度重视。

为什么从金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以后,各医家仅对《伤寒论》情有独钟,而不是整本《伤寒杂病论》?其实,各个医家根本不是对《伤寒论》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对《伤寒论》中以“六经辨证”为代表的辨证思维与方法的研究。

医家们终于发现,解决病与方无法穷尽的难题,可以使用张仲景的辨证思维与方法,尽管其当年还比较粗糙,但各种法门均有端倪,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这便展开了《伤寒论》研究的序幕。如同挖《黄帝内经》的宝一样,挖《伤寒论》的宝便也可成就一家之说,甚至开宗立派,直至今日。

与此同时,《易》的“求根”思想让研究《伤寒论》的医家开始为本行业造祖师爷,这就必然要封张仲景为“医圣”。

年,金人刘完素他所写的《素问玄机原病式》里,他明确提到“仲景者,亚圣也”,这才和“圣”沾了边,在此前没有任何文献能够找到张仲景的名字与医圣连在一起的说法。但请注意,这里还是没有直接称“医圣”,而是次于圣人的亚圣。

年,明人李濂的《医史》,他说仲景被“论者推为医中亚圣”,估计还是重复刘完素的话,但这已经到了明代,仍然没有把仲景称作“医圣”。

直接称张仲景为“医圣”的是公元年,明人方有执,研究伤寒错简派的创导人,著有《伤寒论条辨》。他说:“……称仲景曰圣”,这以后,在医家的著作中,把仲景称为“圣”的才多了起来。

中医学第三次发展与清代考据学

清代考据学兴盛,这可能与文字狱有关,但目前还有争议。考据学其实产生在明代中后期,它与清代考据学不论从时间的前后衔接,还是从学术思想、治学方法及学术成果的继承和发扬上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按照《易》的“求根”思想,必然会回归经典,探求经典本义,从中寻找圣人之道。而寻求经典本义的唯一方法就是借助于文字、音韵、训诂、术数、校勘、辨伪、辑佚、历史、地理、金石等解经的辅助学科。学术思想自然而然地便会走到考据学上来。

这对中医的影响非常大,各家学说创立的源头活水必然是中医经典,将经典彻底还原出来,这是每位医家的愿望。中医学似乎在此时到达了巅峰,可惜物极必反,灾难即将来临!

中医学第四次发展与西学

中医学最初仅是汉人的医学,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曾经融合了多民族的医药方法,但主体思想从未被根本性地撼动过,直到近代的西方医学进入中国。

18-19世纪,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推动下飞速发展,军事武装已是船坚炮利,而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却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悠然前行,就连邻居日本,明治维新后日益强大。

中国人不得不反思,中国文化不得不反思,对医学来说,最简单的,就是两种医学的对比。两种医学的交锋,实质上是两种思想的交锋,中西汇通,衷中参西,中医们开始用西医概念解释中医,虽然牵强附会,甚至是狗屁不通,但这让中医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由于最初西医的治疗手段有限,虽疗效欠佳,但说理清楚,看似对中医的市场冲击不大,但却导致了人们对中医理论的怀疑、否定,甚至是彻底排斥!

很多人开始到日本学习西医,对中医理论彻底抛弃,甚至提出“废医存药”。年2月23日,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在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余云岫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提案。

中医一下子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按照《易》的“实行”思想,中医临床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仅靠行政命令根本不可能废除中医。但这次冲击对中医的影响是数千年来头一次,不得不让人反思。

中医学第五次发展与马哲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唯物论,辩证法,实践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理解中医,中医理论只要在这些词前面加上“古代朴素的”就可以了,天然契合,将我们本来“腐朽的”“封建的”“迷信的”帽子突然间摘掉了,这让中医重新恢复理论自信。

受“东西文明会合”思想的支配,毛泽东在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实践中,就医学文化发展道路的问题,首先根据“组织军事的卫生疗治”原则提出“用中西两法治疗”伤病的主张,接着又针对中西医文化之间相互轻视的现象提出“打破宗派主义”、“中西医合作,开展群众卫生运动”的思想,然后则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西医应当团结合作”,借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文化的理论。

西医紧密结合现代物理、化学、生物等一切先进的理念与方法一路高歌猛进,中医必须明确自身与西医的真正差别,才能形成两种医学的结合。

年,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提出:“祖国医学几千年来在临床上能够解决问题,主要就是由于‘辨证论治治疗体系的建立。”自此,中医学界将“辨证论治”推向新的高峰,这也是区别于西医的最显著的特征。

请注意任老本人,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4岁即就读私塾,及长,入江津县国医专修馆攻读经学,其间曾求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当时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聪敏好学,故悉心指点,并传授治学之法,使任应秋在治经学、训诂学、考据、目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为以后研究中医学奠定了文学方面的根底。—年,先后任北京中医学院文献编研组、科研办公室、各家学说教研室、医史教研室主任,中医系主任兼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社社长。

没有经学根底,没有医史文献,没有各家学说,“辨证论治”四个字很难明确提出。这以后所有的中医教材都以此思想为核心,打造出一批批新中国学院派中医,直到今日仍为中医界主流思想,不可撼动,任何质疑或争鸣均不可能被列入教材。

中医学第六次发展与现代科学

目前,西医已在人们心目中成为现代医学,而中医自然就成了传统医学的代表。

医院校,医院,不仅仅是对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研究,还开展了中医多学科研究,试图用现代生理、病理、药理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心理、数学、哲学等一切科学手段研究中医。例如,探索中医气的本质,经络本质,以及对阴阳、五行重新认识和解说等。

用现代科学研究古老的中医理论很难有突破,但对中药的研究有重大进展。

北京时间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屠呦呦女士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屠呦呦教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她是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在年获得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此类发现还有望获诺贝尔奖的就是砒霜治疗白血病,即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当诺奖颁布给屠呦呦后,立刻引起中医界的激烈讨论,因为屠呦呦教授的发现,根本没有用到任何中医药理论,仅仅是从植物中提取到有效成分而已。

实际上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诺奖委员会的汉斯(HansForssberg)已经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诺奖委员会的的观点:

——中国记者:“关于屠呦呦,能不能说这是你们第一次颁奖给中医?你怎么评价这个领域的贡献?”

——汉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医学。我们是把奖项颁给被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今天我们能够将这种新药推广到全世界。这是本届奖项的意义。因此,你可以说受到了传统医学‘启发’,但这个奖项并不是给传统医学的。”

这就好比,据说牛顿因为掉落的苹果而受“启发”发现万有引力,不能就此认为苹果树在物理学上具有什么贡献一样。

一名中医科学院的科学家受中药验方“启发”发现青蒿素,也同样无法表明作为传统医学的中医药有什么实际的贡献。

关键是她提取的是植物中的有效化学成份,所采用的是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技术,而绝非传统中医药的方法和技术。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和探索中医药,本身就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部分,而绝非传统的中医药本身。

中医学第七次发展与互联网思维

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互联网时代。按照人类历史经验,每一个重大变革的时代都会造就新的思想,成就一批伟大的思想家。目前我们无法精准定义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但这个时代有几个特征可供我们借鉴,这对中医发展或许有新的突破。

去中心化与寡头化。

互联网时代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去中心化,这是一个草根崛起的时代,跨界混搭,外行颠覆,一个个大公司轰然倒下。学院派可能会被民间医生或是中医爱好者们所颠覆。

人们更趋向于社群化,无法用统一的模式控制人的思想,这更有利于中医各家学说的发展,中医新流派必然会大量涌现。

学医的人或爱好者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喜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家或几家中医流派学习和研究,最终自己开山立派,或者至少会有这样的冲动。

但残酷的现实是,去中心化的未来必然是寡头化。最终能够存活的并不多,最终被市场选择出的寡头才是中医发展的未来。也许这些寡头中存在一些没有接受过任何学院派教育,纯粹出于民间或爱好者。

匠人精神与粉丝经济。

社群化的人们又变成了以前的熟人社会,而对应于熟人社会的必然不是标准化、规模化的商业生产,而是手工作坊式的产品,甚至是为用户量身定制的产品。通过在熟人社会中的口耳相传,讲究的是“口碑”,铁杆粉丝在熟人社会中进行广泛传播。这些对于本来就习惯于个体化诊治的中医来说非常有利,这就意味着中医必然崛起。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仲景时代的“方证相应”,即根据一组症状(体征)或人的体质,无需辨病,也不用仔细辨证,就可精准处方,大数据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此时便可大行其道。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要求中医必须反思自身理论与实践的模糊性问题,中医必须数字化。中医智能机器人必然会出现。

以上仅仅是例举了互联网时代的三个显著特征,其特征还在不断高速演化与发展。如果“一部中医史就是一部中国思想史”的假设成立,那么,中医的未来必须借鉴互联网思维,中医发展必然会有新突破,中医大家也必然会大量涌现。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认为,中华民族每七百年会大兴盛一次。

第一次兴盛是周公时的繁荣盛世;

第二次兴盛是汉武帝时的声威远播;

第三次兴盛是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

第四次兴盛是明太祖时的大明王朝;

第五次兴盛应该是在年以后的中国。

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必然随之兴盛。习近平主席把中医药比喻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仿照中华民族大兴盛的周期规律,中医历史上也应该有五次兴盛。

第一次兴盛是黄帝内经时代;

第二次兴盛是以医圣张仲景为代表的汉代;

第三次兴盛是以药王孙思邈为代表的唐代;

第四次兴盛是以李时珍为代表的明代;

第五次兴盛应该是在年以后。

所以,能在这个时代成长起来,身为中医人,我非常自豪。

中医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赞赏

长按







































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白癜风治疗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gs/2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