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狂魔赫鲁晓夫

编辑

新锐恒丰研究院来源

地球知识局,LS加1S和BEIJIANDUSHUHUI当您读完本文时,您有两种选择:1)您可将它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2)您也可以不理会。这就叫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让我们一起转起善缘!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赫鲁晓夫不只是“玉米大师”,他还有着“玉米机”、“玉米狂魔”之称。二战中苏联的农业遭受了极大破坏,有劳动能力的农民数量从年的近万人锐减到年的万人。苏联人建设了二十年,仿佛一夜回到解放前

兵灾过后,饥荒又至,很多农户只能靠由面粉、三叶草和酸草料掺成的代用品充饥。据统计,苏联50年代初的粮食产量仅相当于年的水平,单位面积产量也仅是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

前方在流血,后方在挨饿坏消息是,铁幕已经悄然落下。连饭都没得吃的苏联人民要如何打赢对抗西方的战争?

无产阶级农学

为了让人民吃饱饭,苏联先是进行了一场“春小麦or冬小麦?”的热烈讨论,最终斯大林选择支持生物学家李森科“春小麦更胜一筹”的观点。这位李森科很多搞生物的人都熟悉,堪称科学史上的“毒草”。他学识浅薄,却长袖善舞,擅长“用行政手段去解决科学中的争论”,被称为“斯大林的科学红衣主教”。后面站着以为强大的支持者

在即将到来的饥荒面前,他对小麦进行了所谓的“春化处理”,即在种植前使种子湿润和冷冻,以加速其生长,收获的却是大减产……但这还不是终点,他后来更是鼓吹生物进化中的获得性遗传观念(即用进废退),认为这种观点是“无产阶级的”,而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则是“资产阶级的”。悲哀的是,这朵奇葩竟然统治苏联生物学界30多年,将苏联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引向了绝望的深渊。

谁敢反对一下试试

正当李森科将小麦田搞得乌烟瘴气时,一位矮矮胖胖的官员却似乎发现了解开农业难题的金钥匙。

他来自农村,熟悉农业,任职乌克兰期间,就在农业上取得了不错成绩,赢得了“农学家”的美名。尤其是年,他结合乌克兰农民玉米种植经验,创新出“方形穴播法”,让当地农民一次性扩种了万公顷玉米,结果大获丰收。

乌克兰人民无不欢欣鼓舞

其他地区作物的惨淡收成衬托出他的英明选择,玉米丰收的胜利似乎也为他的仕途增色,同年,他被调任联共(布)中央书记处书记兼莫斯科第一书记,来到了斯大林身边。

他,就是赫鲁晓夫。

大家好

年,斯大林病逝,赫鲁晓夫通过纵横捭阖的斗争和雷厉风行的铁腕手段,才将政敌一一打倒,最终荣登大宝。上台后他正视苏联农业的严重问题,并对农村情况进行了实际调查。在9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他作了题为《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的报告,分析了苏联的农业困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这一报告拉开了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大幕。

相信我的玉米

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多管齐下。赫鲁晓夫摒弃了斯大林对农民压榨太甚的农产品采购制度,主张物质利益刺激原则,提高了收购价格,还一笔勾销了农庄积欠,并增加贷款,甚至取消了义务交售制度。过去的报酬年终结算制也改为预付款制,让农民每个月都有卢布花。群众对新的政策心满意足权力也得到了下放,集体农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收购计划,还允许每个农户都拥有小规模的耕地作为个人财产,并鼓励发展个人副业。副业靠什么,还不是玉米?

见识过铁甲洪流的他决心把农庄也用机械武装起来。年2月,他宣布对全苏的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到了58年年底,83%的集体农庄已经获得了自己的机器。这些措施虽然在具体操作中出现了操之过急的问题,但总体上还是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要把农民也武装到牙齿

但有的举措就显得有些鲁莽。年2月,赫鲁晓夫提出应当在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大规模开垦荒地以解决粮食问题,征集了数十万志愿者奔赴四方,67亿卢布投入八荒。

垦荒运动在初期取得了明显成果。从年到年,共开垦出万公顷的土地,约占全苏耕地的1/5。年,垦荒区共收获谷物万吨,占当年全苏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

然而,由于垦殖方法不当,风沙侵蚀接踵而至。年中亚地区就出现了大规模的黑风暴,仅哈萨克新垦区农田就被毁约20万平方公里,连千里之外的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都尘雾迷漫。

苏联在哈萨克还用核弹造过水库

结果也是功败垂成

疯狂玉米加农炮

赫鲁晓夫一直有着苏联的人均肉类产量赶超美国的愿望。但现实是,苏联差的还很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拿出了真正的杀手锏——玉米。

每一头猪都是射向敌人的一枚炮弹

他认为玉米在畜牧业上大有可为:“玉米是最好的一种青贮饲料,是用来喂牛的第一等饲料”。(青贮饲料是青绿草料经发酵而成,易消化,营养高,有“草罐头”之称,确实是以玉米秸秆制成的为佳)-年他亲自主持在莫斯科市郊自家的别墅菜园和邻近的奥哥辽沃村集体农庄先后进行过两次小范围引种美国“斯特尔林”杂交玉米的试验,两次都“出现了奇迹”!

赫鲁晓夫温柔的一面

所谓福兮祸兮,这些好兆头是不是真的意味着苏联农业的春天来临了呢?

这接二连三的成功试验让赫鲁晓夫见识到了玉米的神奇魔力:产量高,不娇气,牛爱吃,他想不出有什么拒绝的理由了!找到了阳关道,剩下的就是安利了。

草罐头变肉罐头这很苏联

年,当时还未成为最高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出于至今不完全明确的原因,悍然在苏联全境发动“玉米运动”(又名“开发处女地”运动),要求全国各地的农民都发展或扩大玉米种植,在年之前要把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从万公顷扩大到万公顷。而在年1月的中央全会上,他又强调,“增加谷物生产的最大潜力就是扩大我国的玉米播种面积。”会议过后,苏联人民就向着年播种万公顷的玉米的目标进发了。当时,玉米和垦荒一起,成为了开辟新天地的象征。

亲自为玉米带盐

赫鲁晓夫也并非只在高堂上吆喝,他还深入实际,为推广种植玉米,他到处奔波、检查、敦促、指导,并对种植玉米的农庄嘉以重奖。在他的督促下,玉米播种面积迅速扩大:年,全苏玉米播种面积不过万公顷;年,扩大到万公顷;年猛增到万公顷,年达到万公顷。

玉米大军勇往直前

后来赫鲁晓夫的美国之行又为玉米风暴又添了一把火。

赫鲁晓夫十分迷信所谓的“美国式道路”,在年苏共中央一月全会上,他发表了《关于增加许墨也产品生产》的演讲报告,大力鼓吹美国用扩大玉米种植来增加畜牧业发展的经验。为此他派出考察团出访美国,目的就是为了学习美国的玉米种植和发展经验。

考察团在美国衣阿华州的玉米带进行考察,结果遇到了位于此地的大农场主罗威尔.佳斯特。佳斯特游说考察团参观自己的农场,并且将玉米种植的好处说的天花乱坠,其实佳斯特心中的小算盘打的很响,他是想将自己从玉米卖给苏联人。令佳斯特高兴的是,他的小算盘终于打响,不但卖了吨玉米种子给苏联,而且自己还成了赫鲁晓夫的座上宾。赫鲁晓夫让其在苏联进行演讲,为自己的玉米发展计划打口号。

美国农场主天生有着资本家一般的嗅觉为了更了解玉米的好处,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邀请其访美,他也是欣然前往。他一直对美国的玉米带很有兴趣,执政之初就号召向美国学习。这一次艾森豪威尔带他亲自参观玉米种植农场,赫鲁晓夫被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吸引的兴奋不已,他让人制作了纪录片,在美国和苏联播出,寄希望于让世人看一看美国人可以做的,他也可以,他要赶超美国。在访问中,他特地参观了以种植玉米而驰名于世的加斯特农场。亲眼目睹了该农场玉米的丰收盛况,还获得了用青秸秆喂养牲口的新知识。他肯定了这位行家的做法:“应该相信加斯特,他是资本家,不经过精打细算是不会干的”。不过事出人为,强力推行玉米种植的结果并不理想,因为玉米这种农作物比不太适合在苏联的土地上种植,因为光照不足,玉米不能接穗,这造成了产量不高,其经济效益要比其他饲料作物差很多。而且过渡的扩大玉米种植造成了冬小麦种植面积的减少,严重影响了谷物的增产。最终,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严重受挫。这一切还造成了30亿美元的损失。他在此地显然学习到了很多新姿势

赫鲁晓夫回国后,带回了进一步扩大玉米种植的设想。于是乎,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在年达到万公顷,约占当年全苏播种总面积的1/6以上。

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苏联兴起了一股全面“玉米热”:农业部创办了《玉米》科学杂志,乌克兰建立了玉米研究所,农机部也加紧设计播种玉米的专门设备。社会上出现了玉米食品店,“玉米魔法师”电影,还有模仿玉米果穗的圆舞。甚至连列宁的“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也改成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玉米化”。

寄托着全国人民吃上肉的期望

玉米棒子书记然而,玉米之神似乎不再眷顾赫鲁晓夫。多年实践证明:全国各地大种特种玉米,虽然运动开头产量有所增加,某些地区甚至取得过“巨大胜利”?但从总体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作谷物的玉米,还是作饲料的秸秆,都要比预期的单位面积产量低得多?难以置信,是不是瞒报产量了?苏联玉米每公顷只有13一16.6森特纳(1森特纳合50千克),而美国相应产量是50-70森特纳?秸秆每公顷只有86-98森特纳,美国则能生产-森特纳。-年,苏联玉米产量一直起伏不定(单位:万吨)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年的玉米产量,在年的基础上的确增长幅度较大?但在之后的10年里,只有年的产量偏高,其他年份的产量只是平平无奇。总而言之,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远未能实现人们所期望的高产?稳产?不仅如此,由于玉米挤掉了牧草,干草收获量从年的万吨减至年的万吨,造成饲料空前紧张的局面?连最不挑食的动物都快吃不饱了玉米运动失败了,原因有很多。比如玉米需要大量的化肥,而年苏联每公顷土地施用的化肥,只有美国的1/3,且质量低劣,也不能让玉米吸收两米下的氮磷钾;苏联的农民也缺乏玉米种植经验;而农民缺乏经验的科学根本,是玉米是一种适应温暖气候的作物,苏联并不是它的好归宿。两国主体所在纬度差距巨大年之前,苏联玉米局限于乌克兰等南部温暖地区,而后来楚科奇半岛都飘扬着玉米的红缨,结果很多植株结不出棒子,最终要背锅的自然是赫鲁晓夫。年,“玉米热”成了赫鲁晓夫的政治笑柄,他的外号从“农学家”变为了“古古鲁沙”(俄文“玉米棒子”),这次失败也为他下台推波助澜。楚科奇在苏联的最东端,挨着阿拉斯加这地方能种玉米?随着年赫鲁晓夫的“主动辞职”,他的玉米,他的垦荒,他的农业改革都落下了大幕。虽然赫鲁晓夫经常被嘲笑为“玉米帝”,但改革其实还是收到了一定成效,到年,粮食年产量达到-亿普特;牛奶达到1亿万吨;羊毛55万吨;蛋亿枚。如果把农业的各项产量与年比,其实际成果还是显著的。不过,苏联工人农民是否吃到了充足的牛奶和面包就不得而知了。以下是赫鲁晓夫时代的玉米宣传海报。其中有一些用“古怪”来形容似乎都有些避重就轻了。(某些画面或对密恐人士不利。)END注:内容来源地球知识局,感谢原作者的辛勤付出,本文仅供大家交流、讨论,不对数据和结的真实性负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jt/51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