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日华修养越高的中国人,越不戴钻戒穿

编者按

自8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国人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各种时髦蜂拥而至,年轻人选择穿婚纱、戴钻戒俨然成为婚礼时尚。然而,戴钻戒、穿婚纱真的适合我们吗?其实,修养越高的中国人越不会趋势若骛,跟时尚风几乎都是无主见的人。难怪说,真理总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籍此,正文里我们不妨探讨一下。谨以此文献给那些以戴钻戒穿婚纱作为婚礼的标准的年轻人。

—说说婚纱—

资料显示,穿婚纱的历史只有年左右,在西方,新娘所穿的下摆拖地的礼服原是天主教徒的典礼服。古代西方国家多是政教合一体制,人们结婚必须到教堂接受神父祈祷与祝福,这样才能算正式的合法婚姻,而新娘穿上典礼服向神表示真诚与纯洁,双方对神宣誓。整个过程是非常庄严的,可以说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而中国人穿婚纱,除了认为它时尚,对它内在的文化含义又知多少?一言以蔽之,不伦不类。如果你信教,去教堂办一场庄严的婚礼本也无可非议。然而,绝大多数是人云亦云,不分青红皂白紧跟所谓时尚,实则把肉麻当有趣,摸着良心讲,你知道婚纱的起源与内涵吗?本来仪式感非常讲究的婚礼,画虎不成反类犬。倒不如老老实实按着中国传统礼仪,着唐装、揭红盖头来得喜庆。

—再说说钻戒—

关于戒指,东西方历史都有记载。至于演变成结婚信物,各有故事。据查,秦汉时期中国妇女已普遍佩用戒指,隋唐时期,男女之间以相互馈赠指环来定情已成通例,晚唐以后,戒指成为结婚信物的意义真正定型。上世纪年,据说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戒指当做订婚信物的人是奥地利王——麦士米尼,为了赢得玛丽公主的爱,他命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从此,钻石戒指便成了西方人的订婚信物,基督教传统规定订婚戒指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也有典型的宗教意义)。在古罗马时期,戒指还象征着权利。综上所述,把戒指当作结婚信物中西方都有据可查,本不新奇。然而,西方人对钻戒的认定,除了麦士米尼的经典故事,还有一句享誉全球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在十九世纪后期南非发现了一座钻石矿,产量高达几千万克拉,在此之前世界钻石产量不高,很珍稀。为了控制市场,一个叫罗兹的英国商人在年创建了大名鼎鼎的戴比尔斯公司,并买下了整个钻石矿。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就出自戴比尔斯公司。据说最高时候戴比尔斯掌控着市场上90%的交易量,垄断了整个钻石的供货市场。有一说,钻石被誉为二十世纪最精彩的营销骗局,它提供了现代营销史上教科书般的经典案例:商品服务消费者只是一种低端的理念,商品教育消费者才是最高的成就。

嘿嘿,你被钻戒教育了,还是被洗脑了?

故事还未结束,如果买了钻石的人要出售掉,钻石的价格体系也会崩溃,所以要想稳定价格除了让别人买,还得不让他卖钻石。然后,戴比尔斯把爱情同钻石紧紧结合在一起:钻石=美好+永恒,而爱情=美好+永恒,所以,钻石=爱情。有人说这是世界上最不要脸的组合,个人认为,因此人类赖以延续生命的神圣婚姻从此留下了利益的深深烙印。不觉得可悲!?(部分内容借鉴简书作者:自在先生,在此向他表示敬意)

我们再来聊聊钻石的实用价值。正如年访华的南非副总统莫特兰蒂面对采访时所说的:“钻石只是人们虚荣心的产物,它只是碳而已,价格上涨并不是钻石会枯竭,而是人为造成的供不应求的局面”。我们简单概括下钻石跟黄金的比较。马克思说过一句话,黄金不是天然货币,但天然货币是黄金。人类历史告诉我们,黄金的稳定价值几乎不可替代。其实还远非如此,黄金在日常生活里、工业运用中都有广泛作用,黄金是现有金属里面,集“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电子性能”均优异的全能型金属。而钻石除了虚高的身价,其高硬度、高熔点、强折射率特性也少量用于航空航天工业上,但并非不可替代。而在经济实效上,跟黄金相比就更不在一个档次之列。

据“我爱钻石网”显示:转手二手钻戒时,一般的大一点的钻石能卖到原价的三分之一就不错了,20分以下的小钻石根本卖不上价,特别是10分以下的,多的卖到块。而黄金的价值,古往今来谁人不知?感觉怎样?一只高贵的钻戒在回到现实里,价格就像闹着玩似的。不心痛吗?而且,钻戒就像压箱宝,没有几个人会戴在手上,享受着被商业大咖忽悠得神魂颠倒的可怜虚荣心,好像自己是嫁给了钻石,而不是嫁给了丈夫。然后就被压在百宝箱最底层静静的等待着贬值掉价。而储存黄金,关键时候还可以为家庭、为事业或者为朋友带来立竿见影的帮助。

嘿嘿,一不小心成为钻石奴!

—说说中国式婚礼—

中国是一个历经数千年文明传承的伟大国度,自人文始祖伏羲识河图洛书画八卦,再到周文王、孔子等,我们的文化传承一脉相传,众多典籍书本相传,日常生活口口相传,自然而然组建了一个庞大拥有基本道德准则的人文社会生存体系,所有中国社会存在一切习俗都赋予了华夏文明的传承基因。我们熟知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的婚礼仪式,就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种体现。

为什么要三拜?各位看官,请看下文:

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真的吗?非也!中国人祖先都是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一步步走过来的,我们尊重自然,与其共存。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借用一句歌词: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孔子说,君子有三畏,首畏天命。我们敬仰老天,但并不求老天施舍,更不会憎恨它,因为没有宇宙天地,就没有芸芸众生。北京天坛就是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祭天的圣地。婚姻作为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婚礼上“一拜天地”习俗就是我们对生存哲学一种亘古不变的坚定信仰。

作为生身父母,我们从呱呱坠地个体小生命伊始,就注定要对生育我们的人以最大的感恩。我国儒家思想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我们维系道德亲情及社会秩序的康庄大道,孝道更是首屈一指,是展现华夏各民族人性一面的最好阐释。“二拜高堂”由此产生。

据《礼记·哀公问》说,鲁哀公问孔子:治人之道,什么最重要?孔子说:行政最重要,“政”即“正”,君主行得正,百姓自然跟着走正路。哀公又问:那又如何行政呢?孔子:“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夫妇各尽职守、父子相亲相爱,君臣互相敬重)意思是,把这三种关系摆正了,其他便不在话下。孔子居然把“夫妇”关系放到“父子”、“君臣”前头。

哀公请孔子说得更明白点。孔子答道:古代行政,把仁爱看得最重要;怎么施行仁爱呢?依礼而行最重要;依礼而行,又以表达敬意最重要;表达敬意的极致,就体现在国君的婚礼上。娶妻之时,国君要穿礼服、戴礼帽,亲自迎娶新娘,以示亲爱。不爱就不亲,不敬就不正,爱与敬,这就是行政的根本。“夫妻对拜”完全符合中国人看待事物观点,足见夫妻之道是何等重要,直接跟国家政治稳定相提并论!

婚纱、钻戒本是西方外来物,更是一种域外文化渗透。中国社会主流儒家思想并不排斥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开放姿态。《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反观西方文化,则非此即彼,不是天堂就是魔鬼,经常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方式陷入宗教派系争斗。综观,谁是谁非一目了然。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最终把世界带向光明的只有中国儒家文化以及大乘佛教。我们自己呢?很多人却把西方文化奉作经典而趋势若骛,结婚必戴钻戒、穿婚纱。不禁要问,难道这样才叫时尚?才叫档次?华夏数千年不灭的文明就那么不入您的法眼?中国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的婚俗礼仪所包含的才是符合天理人伦、道德规范的中国人生哲学。我们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假如全中国人都戴钻戒、穿婚纱举行婚礼,叫我们这个拥有年文明的国度情何以堪?民族都没有了,还有世界吗?国人一定要“坚守自己的经典,去除外来的糟粕”!

◆◆◆

吴日华

作者简介

70后生人普遍受传统文化影响,而我是被影响人群中的战斗机。自小爱看历史类小说、古诗词等。读书始,作文就是语文老师的必读范文。十几年前,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论语》及曾老的《中国式管理》,感悟原来中国人是那么可爱,也认知到看似高大上的西方人也不过如此。从此爱上国学及曾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jt/52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