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冷战一堵墙的历史

白癜风的危害 http://www.csxsl.com/m/
一道墙,把柏林分成了两个世界……

年8月13日,一夜之间,在东、西柏林之间竖起一道由铁丝网、水泥桩、混凝土墙混合组成的隔离带,这就是著名的“柏林墙”。柏林城从此被一分为二。在当时冷战的大背景下,这道墙也成为一个重要隐喻,象征着德国以及整个世界的分裂。

一道墙,把柏林分成了两个世界,改变了墙内墙外柏林市民们的生活。西柏林市民依旧可以自由进出东柏林,但手续比较繁杂;东柏林市民进出西柏林的大门却被全部关闭。此后数年,无数东德人为了翻越这道墙,想方设法、费尽心机,有的身陷牢狱,有的付出了生命……

年9月16日,美国加州西米谷市,罗纳德·里根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展示的柏林墙残片。1分裂二战结束后,德国被美、英、法、苏一分为四。柏林,也遭受了相似的命运。最初,虽然也有些小矛盾,但基于战时合作所培养的宽容和忍让,各国之间至少保持了表面上的和谐。柏林虽然被苏联、美国、法国和英国分别占领,但柏林的市民还可以自由来往。彼时,整个欧洲的态势是:苏联人在欧洲优势明显,东欧诸国为苏联所控制,英、法则疲弱不堪、复兴乏力。尽管斯大林宣称,控制东欧只是出于保证苏联传统安全的考虑,并无意于继续扩张,但美国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看到了欧洲有被苏联人全部吞并的危险,于是积极推行欧洲复兴计划,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所以,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只是发出冷战宣言,马歇尔计划则是冷战行动,促进冷战格局形成的。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即“马歇尔计划”,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年对外援助法》,马歇尔计划正式施行。根据该法案,头15个月,美国政府将向欧洲国家拨款53亿美元。表面上看,这一计划面向整个欧洲,包括苏联在内,但这钱并不好拿,计划带有苛刻的附加条件,比如受援国必须提供本国经济情况的统计数字,允许美国对其内部预算做某种程度的控制等。大多数西方国家权衡利弊,选择了接受。苏联则表示坚决反对,不光自己反对,也不允许他们控制下的东欧诸国参加。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批准了马歇尔计划(即“欧洲振兴计划”)与此同时,美、英、法三国在德国占领区实施合并,推行币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全部收回流通中的帝国马克,给西占区的每个人发放60德国新马克,同时,以10:1的比价兑换新马克等等。此举造成两个后果:一是新马克的购买力远远超过旧马克;二是德国走向实质性分裂。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西欧国家经济很快恢复,人民生活水准逐步提高。苏联没有那么雄厚的财力,就带着东欧小兄弟们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各国抱团取暖,对抗马歇尔计划。这种经济上的差异显而易见,最为明显的是在柏林城内。当时的西柏林,受惠于马歇尔计划,经济发展好于东柏林。很多德国人生活在东柏林,工作在西柏林,也就是在资本主义挣钱,到社会主义来花。根据当时的汇率,一杯啤酒的价格在街道东边的酒吧内只有西边的四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在东柏林,西柏林人只需要花上几个芬尼就可以理发,带上一点零钱就能在东柏林的国家剧院或者柏林剧院待上一个晚上。对于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而言,再崇高的主义,也抵不过现实的经济需求。大量东柏林人,乃至很多其他地方的东德人,都借由东柏林这一通道,跑到西柏林,或者再通过西柏林,跑往西德。而西德也经常以高工资、重新安置补助以及更容易买到消费品这些诱饵,挖走东德的技术工人。从年到年,东德有近万人逃离,占总人口近六分之一。迁往西德的东德人,主要是技术娴熟的工人、医生、护士、教师以及工程师。这些人口的大量流失,不仅导致东德劳动力短缺,更对东德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东德领导人乌布利希曾在一次与赫鲁晓夫的私人会谈中建议苏联派遣“外来工人”帮忙承担东德人不能做或不愿做的工作。赫鲁晓夫听后火冒三丈,他回绝道:“苏联工人会怎么想!我们打赢了战争,现在倒要打扫你们臭熏熏的厕所?”在想了很多办法但依然留不住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乌布利希最后想到了筑墙。2筑墙柏林墙竖起前,已经有很多的迹象了。从年至年初,东德经常会有过境站点、现场检查点临时关闭等现象,一些公共交通工具到达区域边界被要求折返,尽管上面的乘客是在西柏林工作下班后返回住处的东柏林人。在年8月12日代号为“玫瑰”的行动后的第二天,东柏林的边界被完全封锁,东德军队和工人开始安装带刺的铁丝网和围墙。图为年,西柏林人观看东德建筑工人砌墙。年3月,在华约组织的会议上,乌布利希声称:西柏林就是一个渠道,他们就是通过这个渠道贩卖人口,而且食物和原材料也是通过这个渠道流出我们共和国的。他提议:用边界守卫、障碍甚至带倒钩的铁丝网来堵住这个洞口。在这次会议上,赫鲁晓夫默许了乌布利希这一想法,但并没有给出明示。两个月后,苏联驻东德大使波伏金在给莫斯科的报告中,再次提到了东德领导人在这一问题上的迫切心情。他说,东德人急切地希望掌控东德和西柏林之间的边界,掌控边界之后就可以“关上通往西德的大门”,减少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内的人口外流,减轻经济阴谋对东德带来的影响。年6月初,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会晤,但在柏林和德国问题上没取得任何成果。维也纳会晤的失败,进一步坚定了东德关闭柏林通道的决心。东德的内政部部长卡尔马隆命令在柏林成立一个“特殊安全单位”,由名东德警察组成,东柏林专属的“预备警卫队”人数也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大量的苏军进入东德境内。已经退休的苏联前国防部副部长伊旺·高尼夫元帅被重新召回担任苏军驻德司令官。高尼夫是公认的城市战专家,他的启用,说明苏联在为边界封锁后可能的暴动和冲突做准备。至于具体的封锁计划,乌布利希早已胸有成竹,他告诉波伏金大使:用带刺的铁丝网和围栏,重要的边界火车站,比如弗里德里希大街火车站必须立刻隔开,并且用玻璃隔开,最好选个星期天,夏季的星期天最理想,因为柏林人会去森林或湖边郊游,等他们傍晚回家之前,一切都弄好了……。8月初,东德边境警察部队和交通部合作,包括水泥柱、带刺铁丝网、绑扎铁丝和肘钉等筑墙所需材料均准时到位。7日,乌布利希在政治局会议上宣布了封锁计划,并将日期定在13日,代号“玫瑰”,由他的安全事务秘书埃里希·昂纳克全权负责。东德的行动虽然秘密,但西方国家并不是一点没有察觉。肯尼迪在与他的助手华尔特罗斯托一次谈话中说:赫鲁晓夫正在失去东德,他不能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失掉了东德,他就会失去波兰和东欧的其他国家……他不得不采取措施阻止难民逃跑——或许就是修一道城墙。我们无力阻止。我可以把西方联盟统一起来防卫西柏林,但我却无法让东柏林保持开放。另一方面,赫鲁晓夫也再三告诫乌布利希,东德“不得越雷池一步,绝对不能侵占西柏林的领土。”在这一点上,苏联、美国领导人认识竟然出奇的一致。8月13日凌晨1点,封锁边境行动正式开始。整个柏林边境线上,每隔两米就一个哨兵,防止有人逃跑。士兵们用液压钻眼机在林荫道的路面上打孔,边境警察、工厂自卫队和建筑工人用带刺的铁丝网、坦克路障和新浇筑的水泥支架阻隔街道。所有跨境街道被封锁后,接着就是12条通过边境区域的地铁和轻轨,边界或者靠近边界的数十个停靠站被关闭和封锁。东德当局不允许靠近柏林墙边界的公寓继续正常使用,并用砖封住了边境附近建筑物的所有窗口。图为年,居住在墙边的居民被迫搬迁,旁边站着一名沿着铁丝网巡逻的东德士兵。凌晨6点,东西柏林边境的封锁任务全部完成。整个过程中,苏联红军驻扎在离边界一到两公里的地方待命。之后数年,柏林墙不断被加固加高,几经修葺,除了超过3米的混凝土墙,还配有障碍墙、路障、巡视区、瞭望区、警报系统等完善的设施。德国人把他们的认真、严谨的民族性格在这道墙上体现的淋漓尽致。3枪声尽管东西方的政客们对柏林墙早有准备,但柏林市民对此猝不及防,愤怒的情绪随之而来。西柏林的一部分青年人来到波茨坦广场,面对手里端着刺刀、排成一行的东德士兵,他们只能大声谩骂,不久西德警察赶来,强迫他们远离边界线。东柏林这边,一位当时的记者这样记录他所看到的景象:好奇的人群和面带怒色的旁观者聚在一起,有人冒险冲向刚建起来的边界屏障,但绝大多数还是畏缩不前。年8月15日,在得知柏林墙修建消息的第三天,19岁的国家人民军士兵康拉德·舒曼便跳过了当时低矮的铁丝网边境,进入西柏林。这一瞬间被西方媒体记者抓拍到,此事也成为了冷战期间西方用来广为宣传的样本。他也是第一个越境的边境守卫。图片来源维基隔离线建好后,关于如何阻止越界者,东德政府并没有明确意见,在是否向越界者开火问题上,军方曾给士兵发过一个开枪指南,其中一条限令是士兵在朝越界者开火的时候,最好是瞄准其腿部,且在此之前需要开枪警告。但在实际操作上,这一限令很快就形同虚设。第一声枪响很快到来,枪口下的冤魂叫冈特尔·利特芬,这个年轻人工作地点在西柏林,柏林墙的建起意味着他的失业。8月13日之后,他一直骑着自行车在边界周围游荡寻找机会,最后选定走水路,因为他的水性不错,并且相较于加固的屏障,他认为水路比较容易突破。24日下午4点左右,他来到一个位于“洪堡港”的铁桥上,突然后面传来“不许动”的喊声。驻扎在此处的东德交通警察发现了利特芬。但此时的利特芬已是箭在弦上,他朝一个码头狂奔过去,然后一头扎进水中,奋力游向对岸的英国人占领区。东德警察慌忙朝水中的利特芬开了几枪,但并没有命中。利特芬在距对岸还有约25码的时候,另一名边界守卫打开自动武器向河中扫射。一颗子弹从利特芬的脖子后射入,贯穿了下巴,利特芬沉入水中。此例一开,之后枪声不断,死亡屡屡出现。9月20日,在昂纳克主持下,东德中央政府召开了一个特殊会议。会上,昂纳克严肃告知与会部长和军官们,“必须阻止一切跨越边界的企图”,会上颁布了“向叛徒和侵越边界者开火”的密令。根据这一指示,东德国防部发布命令:为达目的可使用武力,目的是不惜一切代价,阻止逃亡者踏上西德的土地。至此,东德武装部队的开枪行为拥有了合法化的外衣。与开火命令同时实施的,还有奖惩规定,即放走越界者,受到严厉的军纪惩罚;成功阻止的,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将得到升职、奖章或者加薪。在这样的氛围中,卫兵举枪射杀越界者的举动也就容易理解了。枪击中造成影响最大的是年8月的费查事件。8月17日,18岁的彼得·费查和他的一个好友准备翻越边界的障碍逃往西柏林。当他们攀上第一道铁丝网障碍时,边界警察从大约50码的地方开火,他们继续向前跑,他的朋友最后成功翻越最后一堵高墙,安全抵达西方,彼得则被击中小腿动脉,倒在墙下,直到近一个小时后,医院,很快死亡。这件事引起了西柏林人持久而猛烈的抗议。白宫甚至专门为此讨论类似的事件,是否可以为受害者提供急救。东德当局也吸取教训,指示边界部队“如果开枪射击导致侵越边界者受伤的话,受伤的边界侵越者要立刻而且毫不拖延地被救回,并迅速送往后方急救”。当地时间年8月17日,18岁的东德人彼德·费查试图翻越围墙,在攀至顶部后被东德士兵发现并开枪射杀。年3月,两名开枪的东德士兵RolfFriedrich和ErichSchreiber分别被判刑20和21个月。WolfgangBera/东方IC当越界者本身也持有武器的时候,枪战就不可避免。年4月16日,19岁的军官学员彼得·波姆与一名战友逃跑,他们携带枪支弹药,在从波茨坦地铁站进入西柏林万塞区时被发现,双方发生交火,波姆被打死,战友被捕。与波姆交火的巡逻队头头也被子弹击中,重伤不治。柏林墙存在期间,共有20余名东德边界警察死于柏林,其中几乎一半,是被逃跑的战友杀害的。4逃亡逃亡最早出现在贝瑙尔大街。贝瑙尔大街位于柏林市威丁区,是法国占领区与东德的分界线。大街北侧的建筑物和整条大街都属于西柏林,南侧的建筑物则属于东柏林。封锁开始后,许多住在贝瑙尔大街上的东柏林人纷纷从自家窗户跳到贝瑙尔大街上。59岁的艾达·希克曼、47岁的鲁道夫·厄尔本从楼上跳下时都摔死了。不久,贝瑙尔大街公寓楼靠近西德的窗户就被砖块全部砌死,居民被全部迁往别处。摔死、枪杀,这些事件都发生在西德民众的眼前。他们最开始想通过游行示威来给西德政府施压,进而希望美国政府出面干预。对于柏林人或者德国人来说,柏林墙问题是他们的全部,但对于美国人来说,柏林墙只是许多潜在火药桶中的一个而已。他们不会也不可能为了东德逃亡者的生命而与苏联人爆发冲突。正如后来的德国总理科尔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没有哪个人和哪个盟国真正从德国统一的意义上关心德国问题和解决德国问题,也没有哪国政府有足够时间或兴趣关心这一问题,因为安全问题凌驾于德国之上。政府作壁上观,民间的救助开始兴起。第一个逃亡组织是西柏林自由大学几个学生创建的,主要成员有3人,分别是格尔曼、希姆以及科勒,都是西柏林人。8月13日之后,这三个人基于同学之间朴素情感,决定帮助他们在东柏林的同学完成学业。他们利用持有的西德护照进入东德,与东柏林的学生取得联系。这样做其实还是很危险的,无论是他们还是准备逃亡的学生,一旦被东德警察发现,都会遭到逮捕和审讯,一个被认为是逃亡组织者,另一个则是“共和国的叛逃者”。逃亡的方式多种多样。格尔曼等人使用比较普遍的是为逃亡西柏林的人提供假证件、假护照。他们有的自己制作假证件,就像电影《极寒之城》所展现的那样;有的则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大量的外国空白护照,供逃亡者使用。最初的几个月里,这种方式非常有效。但东德政府加强外国护照管理之后,这条通道被堵上了。有的是利用下水道。最早利用下水道组织逃亡的是西德的一群高中生。他们的目的同格尔曼一样,也是为了帮助被困的东德同学。这群学生利用持有的西柏林证件,进入东柏林考察地形,终于在距边界码的地方找到一个检修孔。检修孔位于一个厂区,晚上没有人。这条检修孔下的下水道穿过边界,通往西柏林的克罗兹堡区。在成功组织了几次行动后,位于东柏林境内的检修孔被发现,之后几乎所有通往东德下水道里的栅栏都被做了加固处理,这条通道也被废弃。使用更为广泛的是通过地道逃亡。柏林的土质多为松软的沙土,这使得地道挖掘工作比较容易。第一条地道也是格尔曼的组织挖掘的,地点位于西柏林舍恩霍兹货运站旁一个小棚屋的地下室,这个小棚屋位于西柏林境内,地道经过边界,恰好抵达东柏林潘科区的都市墓地。两周时间里,有23名东柏林人通过这个狭小的地道到达西柏林。地道挖掘者中,最富传奇色彩的是哈索·赫歇尔。赫歇尔是一个游泳冠军,曾两次因反苏被东德当局逮捕,靠伪造的瑞士护照跑到西柏林,其挖地道的初衷是要从东柏林救出他的姐姐和女儿。年6月,因为挖地道需要经费,他们跑去一家正在拍摄一部关于东西柏林地道电视剧的公司,询问其是否愿意拍摄真正的逃亡。最后,他们成功地与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做了一笔交易,拿到5万西德马克的经费,所要做的就是由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派出的制作小组跟踪他们拍摄。最终地道顺利打通,赫歇尔的亲人也安全救出。不过,整个挖掘只花了2万西德马克,剩下的钱被赫歇尔和他的两个同伴瓜分了。赫歇尔由此成为首个在地道挖掘中引入商业活动的人。他看这一行有利可图,便把组织逃亡当成生意来做,向逃亡者和逃亡者在西柏林的亲戚索要报酬。不过,他的信誉很好,事办成才拿钱,而且为人也很仗义;另一位逃亡组织者维格尔在一次逃亡行动中缺钱时,正是赫歇尔帮着解决了经费问题。赫歇尔的运作模式刺激了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帮助东德人逃亡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产业。有的外交官利用外交特权,把逃亡者藏进车里带到西柏林,有的则是先把逃亡者带到相邻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比如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南斯拉夫等审查相对宽松的国家,逃亡者一般都能顺利过关。但这种逃亡的费用收费比较高,人均一般超过1万西德马克,普通人家根本消费不起。年6月12日,美国总统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勃兰登堡发表了“推倒这堵墙”演说,呼吁当时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拆掉柏林墙。图片来源维基一直到柏林墙倒塌前夕,逃亡还在继续。最后一个逃亡者运气很糟糕。他驾乘自制的气球已经成功飞越柏林墙,但却倒霉地碰上了西德的一条高压线,导致气球坠毁身亡。5隔阂年11月9日,东德宣布向所有人开放边界,柏林墙的大门也将敞开。晚上11时30分,一批东德人推开边界过境点的网格围栏,大量人群涌入检查站。检查站的军官命令部下停止检查护照,全面开放边境。几分钟里,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向检查站,他们畅通无阻地跑过桥,越过边界。西德边境线上早已聚集了大批市民,他们张开双臂欢呼着迎接东德人。人们从勃兰登堡大门挤着涌向柏林墙,一些人甚至还穿着睡衣。几乎同样是一夜之间,柏林再次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年11月10日,东柏林的年轻人们在穿过边境前往西柏林之后禁不住欢呼雀跃。东方IC当狂欢归于平静,两种体制下生活了40年的人们在理念、认知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隔阂逐步显现,西方人称之为“头脑中的柏林墙”。只有部分墙体和瞭望塔被保留下作为纪念,其余几乎被拆除殆尽。图为年8月11日,被拆除的柏林墙堆积着等待被运走。WolfgangKumm/东方IC一方面,与那些迫切想要翻越柏林墙的人们相比,更多的东德人对于这一行为并不理解。在柏林墙还没建起时,他们即对那些在西柏林工作、东柏林居住的人充满成见,认为他们在西柏林工作赚取坚挺的货币,然后在东柏林买便宜的东西,这对东柏林人来说是不公平的。长期的教育灌输,让许多东德人坚信自己社会的先进与优越,远远超过了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年12月25日,东西德两国民众在勃兰登堡前的柏林墙边上一起庆祝圣诞节。当日,伦纳德·伯尔尼斯坦在柏林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并将欢乐颂中的“欢乐”(Freude)一词改为“自由”(Freiheit)。WolfgangKumm/东方IC柏林墙倒塌后,一个当年成功翻越柏林墙的名叫康拉德·舒曼的年轻人兴奋地回到自己位于东德境内的家乡,去看看他的亲朋好友,令他失望的是他并不受欢迎。在亲友眼中,他是个出了名的越墙者;在东德人心里,他是个背叛者和帝国主义的棋子。舒曼想象中的久别重逢、把酒言欢的场面并没有出现。几年后,他在自家的果园上吊自杀。康拉德·舒曼另一方面,东、西德重新统一后,许多东德人以为很快就可以过上与西部德国人同样质量的生活,结果却大失所望,他们把这归咎于无情的资本主义制度。随着东部大量年轻人流向西柏林,东部地区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从公共设施的兴建、维护到老年人养老金的发放,都不得不依靠原西德人的输血。加上在冷战时期,西德已经为东德提供了大量的贷款援助,在西德人眼里,他们的东德同胞就成为不愿努力工作,不愿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一味依赖国家来照顾的人。甚至,西德人还担心这些东德人会对原联邦德国的社会体制造成危险的动荡。如今,高大的柏林墙已经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但不仅德国,甚至这个世界似乎依旧没有走出那堵墙的长长阴影,有形的或无形的墙依然存在,当许多人非议东德政府修筑柏林墙的时候,是否也应该谴责一下二战后四大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的行为呢,没有分区占领就没有柏林墙,霸权和冷战才是柏林墙悲剧的根源。年11月22日,一名男子在柏林墙上行走。ScottAMiller/东方IC

参考资料:

1.〔英〕弗雷德里克·泰勒著,刘强译:《柏林墙》,重庆出版社年;

2.刘金质:《冷战史》,世界知识出版社年;

3.〔美〕伊丽莎白·庞德:《冲破柏林墙——德国统一之路》;

4.〔德〕汉斯-约阿希姆·马茨著,徐珺译:《情感堵塞:民主德国的心理转型》,中央编译出版社年。

-完-(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参考资料:

1.〔英〕弗雷德里克·泰勒著,刘强译:《柏林墙》,重庆出版社年;

2.刘金质:《冷战史》,世界知识出版社年;

3.〔美〕伊丽莎白·庞德:《冲破柏林墙——德国统一之路》;

4.〔德〕汉斯-约阿希姆·马茨著,徐珺译:《情感堵塞:民主德国的心理转型》,中央编译出版社年。

本文已经中国国家历史授权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jt/57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