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书海醉道」
书海演绎精神财富读书之人宝典灵魂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可怕的东西,“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认为,读再多的书,同样面临就业的尴尬,还不如趁早找一份职业或工作赚点钱,埋实得多。我们则认为,读书之用处,是不能用金钱与物资来衡量的,它演绎的是精神财富。古人云:“三日不读,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意思是说:读书令人优雅、风味和充实;读书使人豁达和睿智;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也就改变了人的面貌;读书还能改变人的乏味,能够改变人的涵养。尤其是读“圣贤书”,能改变人的世界观;更能够使人看得更高更远。苏联大文学家高尔基」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多读书可以充实自己,使我们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每个时代都有其出类拔萃之“圣者”,我们读他们的著作思想,就好像和他们在交谈,就好像和他们交友,就好像他们给我们指出人生旅途的方向,就好像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我们读书的最大原因之一就是获取知识。书籍是丰富的信息来源,阅读不同主题的书籍也会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类别。每当你读一本书时,你都会学到一些本来不为人所知的新信息。同时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你能更好地交流,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所有这些都可转化为一种更高的自尊。因为,你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你会变得更有效率。总体来说,你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人是需要读一些书的,尤其是现在“富了物质穷了精神”的时代。许多人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通过读书可以把自己从物质名利中超脱出来,塑造美好的生活观念。读书」能改变人生,能改变贫乏,能改变精神,能改变品行,能改变气质,能反省自己,能使生命得到升华,能圣洁灵魂。智慧的大门已向我们敞开,任我们享用。难到我们仍然迷醉于功名利禄,纠缠于世俗之纷争?书」就好象一位好老师,用知识的甘露,浇开了我们理想的花朵;用心灵的清泉,培育了我们情操的美果。让我们一起畅游在书海殿堂,领会读书的好处吧。书中自有少年」五彩的梦;书中自有中年」朴质的影;书中自有老年」夕阳的红。
第01章以书为友天长地久/提升品格增长精神
书」就像是一杯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书」就像是一把智慧的钥匙,带我们开启知识的大门;书」就像是一湾海峡上的灯塔,带我们找到迷失的自我;书」更像是一位知心的朋友,它教给我们人生的哲理…互联网的发展拓展了我们的想向空间。多读书,读好书的帖子现在满天飞,读书的太多好处,我们就不再一一例举。人活在世上,必然会有很多空闲的时间。我们觉得把这种空闲的时间用来读书是再好不过了。而什么时候读书,什么地点读书,读什么书,这些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早晨,晨昏未醒,趁着这种大好时光我们可以读读诗书,当然如果你觉得这样很枯燥乏味,你也可以手拿一本《诗经》,嘴里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也不失为一种雅兴啊。在晚上的时候,坐在屋前的石凳旁或者阳台上,伴着皎洁的月光,你也可以手拿一杯美酒,读着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顺便感叹一下人生的无常。不同类型的书籍,带给我们的感受会不同。开心幽默的书,会让我们觉得放松,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的幽默感,让我们自身散发更多的魅力;悲伤的小说,既让我们看到主人公坎坷的命运,也让我们在看完书后更想好好过自己的生活;积极励志的书,会让我们对生活抱有希望,遇事不悲观;悬疑推理的书,可以让培养我们的推理判断能力;科幻的小说,可以让增强我们的想象力…。很多人则讨厌读书,总说自己拿起书就想睡觉,那是你没有读书的兴趣,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不论年龄大小,我们都一定要学会读书。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可以增加你的人格魅力,也可以让你们交到更多的朋友。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的…淡然自若;也可以看到“周敦颐”的…洁身自好;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宋江”的…仁义大方;也可以看到“吴用”的…机智聪明;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李清照”的…婉约细腻;也可以看到“杜甫”的…豪迈豁达。读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不开心时,书可以让你微笑;伤心时,书可以带给你满满的正能量;不论在什么时候,书都可以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
〇一、与书为友常与相伴/不离不弃才见真情
人的一生有两种朋友:一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朋友;另一种则是虚拟的,精神上的挚友。而这种精神上的朋友就是书。什么时间都可以与书倾心交谈。茶余饭后,你静静地坐在转椅上,点亮台灯,然后抽出一本书细细品读…就这样你从喧嚣的尘世脱离出来,进入了灵魂的美妙世界。在书的世界中,你认识了许多好朋友:巴尔扎克、左拉、罗贯中、老舍等…他们的高尚品格与引人深思的话语,安慰了你烦躁不安的灵魂,使你摆脱了生活的困扰,逐渐高尚起来。与书为友,你会得到别的朋友所不能赠予你的真理与知识。在书的美妙世界里畅游,这个“挚友”会讲给你真理、知识。比如,《玉米人》阐述了做人要坚定、乐观;《老人与海》告诉你一个人绝对不可以被击败;《百年孤独》教你一定要注意诚信,你会发掘出从来没有见过的真理宝藏。与书为友,同样是快乐、幸福的。你与书约定一个时间,坐在书桌旁开始倾心交谈。交谈中,你们俩得到了快乐,也得到了幸福。比如,《鲁宾孙漂流记》让你懂得了野外生存的方法,这是最幸福的事;《汤姆.索亚历险记》带你领略了童真,这是最快乐的。与书为友,会使你抛弃那些鄙陋,愚笨的杂念;会使你脱离不文明的泥潭,向高尚走去;它还会使你懂得真理,找到快乐。正如一句话所描绘的:书是人类的朋友,失去书,人类就不会拥有未来。
〇二、与书为友常与倾诉/灵魂深处摆脱红尘
在当今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随着世俗的变迁而如海浪冲沙滩般冲淡。人生在世,你能找出真正的可以为你舍去一切,甚至舍去生命的朋友吗?我想没多少人能将自己生命为别人而别剥夺,但我们却找到了--“书”。书」吾之精神世界的必需品,亦是吾忠实且永不离我们而去的朋友。如:《水浒传》让我们明白了官场上的黑暗;《红楼梦》让我们懂得了世道的昏惨;《三国演义》让我们感受了诸葛先生的大智;《西游记》让我们领会了孙悟空的一身好本领。这些都是我们的好朋友…书,所带给我们的丰富的且辽阔的知识面。当我们在失落的时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让我们重新塑起了对生活得勇气和自信;当我们高兴时,《莎士比亚喜剧集》会令我们喜悦倍加;当我们被难题所困到时,《阿凡提妙计》会使我们燃起了思考的激情;当我们身心疲惫的时候,《鲁迅小说全集》会给我们舒缓疲劳,进入一个舒适的世界里面。人类的朋友能带给你这些吗?不,不能。但书,却实实在在的让我们感受到了它在付出,它在与我们聊天,它在与我们共享每一件事情,并且不离不弃。苏轼」爱竹,写了《咏竹诗》,如果将其改为“咏书诗”:宁可居无肉,不可居无书。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俗。那生活会更有趣一些。每日人们都只穿梭在钢铁水泥之间,精神难免会有空虚、寂寞或者失落的时候。回到家中,拿出书来看一看,读一读,你会在书中找到、发现,其实世界并不像原来那样的无聊,枯燥和乏味了。“书,吾之良师益友也”,这句名言说的与事实非常相符。书」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启迪了我们做人的道理,给我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乐趣。书」不仅给我们知识,而且为我们启迪智慧,教我们怎样做人。书」是知识的宝库,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我们的良师益友。与书为友,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将陪伴着我们走过那漫漫人生路。
〇三、与书为友常为相思/幸福快乐融入心中
与书为友,能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无限的幸福,还有无限的学不完的丰富知识。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能带给我们美的图画、美的感受;书能陶冶情操,启人深思;书能激发斗志,催人上进...。在书中,有许多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在书中,蕴含着许多精彩的片段和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书,它能为我们创造出更加辉煌的前程。小时侯,《三只小猪》这个故事,时常在我们脑海中浮现。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观察到了小猪弟弟的细心,我们又看到了三只小猪不畏恐惧勇敢地战胜了大灰狼,使我们不由衷地鼓起掌来。现在,我们又爱上了《经典阅读》中,那一位位闻名远扬的人之所以站在成功的领奖台上,是因为他们很好地使用了自己的生命。名人成才的故事就告诉我们这一点。伟大的爱的故事常常催人泪下,有些是托病在身照顾儿女,也有动物间互相爱护的感人故事,还有一些…。书」是我们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书」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爱的教育》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小学生“安利柯”不仅体会到了爱,而且还给予他人爱:为同学呐喊一声,对老师问候一声,对同学伸出一只援助之手...当我们回想以前,在校期间和同学经常为了一点芝麻小事而争吵不休,在家中很少做家务等。我们只知道向别人索取爱,却忽视了能给大家带来更大满足的给予的快乐。《爱的教育》使多少自私的人体会到了自己的无知、可恨。这本书深深地教育了我们,要在有困难的人身旁多给予一些爱,使他们以饱满的信心面对现在,面对未来。雷锋,一个多么伟大的英雄人物,如今有多少人赞美他。读完《雷锋的故事》这本书,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了他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好品质。书」是我们在烈日炎炎下的一阵凉风,是我们在风雨中的一把雨伞。与书为友吧,让我们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〇四、与书为友常嚼细品/香甜滋润跟我旅行
书」是一杯酒,那么香甜;书」是一滴露,滋润着我们枯干的心灵;书」是一条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书」是一碗饭,永远为我们提供营养;书」是一个凉亭,让我们在心烦的时候,找到心灵的栖息地。在书的天地里,我们可以与“陶渊明”一起…“采菊东篱下”,感受“悠然见南山”的乐趣;与“李白”…一起“举杯邀明月”,分担“对影成三人”的寂寞;与“李清照”一起…“误入藕花深处”,享受“绿肥红瘦”的美景;与“杜甫”一起…“夜阑卧听风吹鱼”,体验“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戒马生活…。与书为友感觉真好。走进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世界,看到了《简?爱》的…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简?爱》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化繁为简,一种返朴归真,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咖啡,净化着我们的心灵。当我们读到《简?爱》精彩处时,会体会到了自己在童年时没有书看的日子里,生活自然变得枯燥乏味,寂寞会开始扩张,快乐会离我们远去,天空会黯然无光。是书改变了我们,改变了一个年青时整天无所事事的我们;是书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丰富了一个两点一线,无趣寡味的生活…读书已经成了我们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真是…“三更梦中书当枕,半山绝自当早餐”。多少个旭日初升的早晨,多少个星斗漫天的夜晚,我们都忘情地在这片书海之中翱翔。不知何时,书竟给了我们一个五彩缤纷的“文学梦”。
〇五、与书为友常怀感恩/良师益友伴我一生
与书为友,是一为良师,让我们受益匪浅。书」是一把通往智慧王国的钥匙,它让我们在智慧王国里遨游。书能让我们增加许多知识。童话书,给我们插上幻想的翅膀,让我们在梦想的展翅飞翔;科幻小说,让我们坐着时光机到未来世界中大开眼界;寓言故事书,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更正确的判断事物。书,它就如一位朋友,你让我的人生增加了一份色彩。与书为友,就是每读完一本书,都要认真地把文章里优美词句或片段摘抄下来。抽出空闲时间把它们深深地记在自己心里。以便在我们在今后写作的时候充分地利用,使我们的创作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书如同人,皆可成为朋友。阅读一本好书,犹如结识了一位善良的知交好友。在你人生恰逢潮落时,它会像一盏明灯,为你照亮前方的路,驱散心中的阴霾;当你春风得意马蹄疾时,它又像一位循循善导的长辈,时刻告诫着你“得意莫忘失意”。而阅读一本不健康的书籍,无异于结交了一个满身恶习的损友,亦如服下一剂慢性毒药。古人云:“近诸者赤,近墨者黑”。与一位恶习满身的朋友朝夕相处,他身上的恶习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中,不知不觉就改变你的习惯,而当你对这些恶习都习以为常时,此时想抽身,却发现毒药早已渗入骨髓。以至于,最后导致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扭曲。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滥读却可杀人于无形。书如同人,要善于选择。选择一本好书,就是选择了一位知已,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态度。交好友影响一生,读好书改变一生。无论是交友还是读书,我们都应该慎重选择,与佳者为伴。
〇六、以书为友常坐静思/天南海北为我之魂
说起读书,很多人一定会说,从上学开始我们天天都在读书,读语文,读英语,读历史,读政治,读着一本本教科书,甚至读得乏味,读得疲倦了。其实教科书」不过是古往今来各种书籍中非常非常少的一部分,你或许不得不去尊敬它们,但是你不必害怕它们,更不要被它们捆住手脚。
阅读」更有一片广阔的天空,你必须乘着理想的翅膀去飞翔;书籍是一片浩瀚的海洋,泛舟书海需要坚持和信心。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宝库中蕴藏着无数的经典书籍,那些书籍默不作声,带着神秘的笑容在等待着我们。当你打开任何一本书的时候,你马上会听到许多声音,有美妙的音乐,有战马的喧嚣,有铿锵的诤言,有宁静的心曲,还有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只要你用心听,一定能听得到的。至于读书的意义,我想就不必多说了。不必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必说…“腹有诗书气自佳”;不必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却想说:“书籍,在所有动物中,唯有人才能编写制造出来。只有读书,人才能更加像人”。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在今天的社会,谁不读书、不学习,谁就落后,不仅难有前程,还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至于今天的你,或许缺少的不是书籍,不是时间,而是读书的心境和读书的方法。如果有时间,你可能更愿意看电视,看漫画,看卡通书,而不喜欢细细阅读文字繁多的书籍,缺少了深入细致的思考,缺乏咀嚼品味的耐心,知识便流于肤浅,更无法享受到读书的快乐。读书是需要走进书里去的。试想,在春日的朝阳下,鸟儿鸣叫、百花飘香,你领略着书中自然的神奇,体味着人生的哲理,聆听着智慧老人的谆谆教诲;在秋夜的灯光下,万籁俱寂,你坐在桌前读书,无数鲜活的形象走到你面前,与你对话,与你交流,该是一份何等美丽的心境?也许,你很想读书,可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你却不知所措,从何读起。你可以读中国的经典,读“四大名著”的波澜壮阔,读鲁迅的深刻尖锐,读冰心的童心母爱,读巴金的沧桑沉重,读唐诗宋词的隽永豪迈;你可以读外国的名篇,读泰戈尔的诗,读雨果的小说,读莎士比亚的戏剧,读卢梭的哲学;你更可以读现代最流行,最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品,去读读杨红樱的《男生日记》《女生日记》,去了解《五三班的坏小子》与“漂亮老师”的故事;去读读黄蓓佳的《今天我是升旗手》《我飞了》,去看看她的《小船,小船》里的精彩;去读读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和《细米》,去了解《草房子》里的纯真情感。
囗游学悟道「以书为友」札记:…走进书里去,书」是一扇沉重的门,它垂青于每一个敲门者。它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是一座掘不尽的矿。所以,让我们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工作多么紧张,都要保证每天至少读二十分钟的书。坚持下去,养成习惯,你将受益无穷。让我们走进书里去,从书里走出来,让知识温润你我的肺腑,让文化浸染你我的思想,让书香装点你我的生活,让浓郁的书香充盈每一个人;让读书的气场成为一道永恒而亮丽的风景线。记住吧:悠悠书香,点点墨趣,与书为友,天长地久。由于时代的局限,在我的学生时代,正值“文革”时期,根本没有条件认认真真的读过几本书,更不用说多读书了。不是我不喜欢读书,而是那时没有“好书”可读,到现在想起来还非常遗憾。所以,到后来从事军队理论教学工作后,只要有时间就浸入书海里,一旦认真的看过几本出之后,就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了。
读书的妙趣很多并且很实惠。(1)多读书·生活乐趣多。比如,以前经常学习的一本《有效教学》,让人懂得一个道理:有效教学的理念研究,能彰显着教学的无穷魅力;有效教学的行为研究,能提升着教师的职业品质;有效教学的运用研究,能支撑着学校的发展品位;有效教学的发展研究,能伴随着我们度过美丽的教育人生。总之,书籍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妙趣横生。(2)多读书·知识面更广。在书的“带领”下,可以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漫游,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欣赏那一幕幕历史巨著;科普书籍则让我们饱揽了世界上最新科技动向,与科学家一起领略南极的冰天雪地,“世界屋脊”的宏伟气势,尖端科技的错综复杂。(3)多读书·人生积分多。书读得多,阅读能力就提高得比较快,等到写作时总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一些好词佳句,不会感到欲言无物,词汇贫乏了。要问这些好词佳句哪里来,还不是看书时摘下的?正所谓不动笔墨不看书,自然在平时的创作中就会觉得得心应手,也不会因为要参加某些评比而焦急,同时也不会在参加一些职称的评审而烦恼。(4)多读书·不要读死书。书呆子是我们要摒弃的,那些伟人圣者之所以成为伟人圣者,正是敢于突破书的教条。伟人圣者们正是如此,他们像孩童般的倾诉着自己的思想。且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布自己的思想。把自己的往事公布于千万大众,而这正是伟人圣者不怕被误解的可贵之处。纵观伟人圣者哪位不是被误解过,这种不怕被误解思想品格,才是真正不读死书的表现。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我看的书内容很广泛,从教育类到管理类,从生活类到家教类,从工作励志文到文学美文,从医学养生到电脑技术等等,我都如饥似渴的遨游其中。在管理类」书籍中,我最喜欢看曾仕强教授的:《中国式管理》《中国式团队》《人际关系与沟通》《易经与人生》《大易管理》《情绪管理》等都对我影响很大。值得一谈的是《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就是“中道”管理,就是“中庸式”的管理,是“情理法”的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日理万机而不失策。做人做事要兼顾并重,通过好好做人来把事做好。领导的意义,在于发挥“安人”的潜力。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高智慧。“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有原则,却必须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变,要持经达权,合理应变,才能圆通而“安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基层的员工是枝叶,干部是树干,老总是树根。树是上上下下一条心的。根不必招摇,而是要让自己的树干越长越粗,最后把华丽留给枝叶。管理一定要制度化,但是制度化不是最好的管理,制度化之后要加上四个字:衡情论理,然后合理解决。做事要做到无过无不及,要注重度的把握。情绪的最高境界是自由自在,毫无拘束。做人不要过分,只求合理。在生活类」书籍中,我也读过《人性的弱点》《论语》《老子》《孟子》《周易》《大学》《中庸》等等,深深感受着智慧大师那…“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的人生境界。“人生一世,极尽繁华,不过一掬细沙”,“人,来自尘土,必将归于尘土”,“无就是有,有即是无”,“品味舍得,智慧人生”…常读此类书籍,会让我们的心胸如大海般宽广。有关工作励志方面的书,我颇为喜欢的有《胡雪岩的启示》《让老板欣赏的白领秘书》《围炉夜话》《每天进步一点点》、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等等。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理想,就是要做好阶段性的调整,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层次和生活境界。在工作中要居安思危,知难而上,努力拼搏。要不断的加强修炼,提升境界。我也喜欢读中医养生学,如《皇帝内经》《中医学基础》《中医学概论》《本草纲目》等等,虽然有的不是怎么能看懂,但书中那辨证施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脏六腑互为子母,心肝脾胃肾与水木金火土…对应的关系就足以引起我的极大兴趣,深深感慨着祖国中医学的博大精深。说起读书我就会觉得自己滔滔不绝,有说不完的话。读书,就像柴、米、油、盐一样,是我生活中的必需品,是我人生不可缺少的营养品。“工作再累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小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已成为一种常态。书可以让我变得豁达,变得理智,变得成熟,活的快乐。活到老,学到老,与书相伴是我一生不悔的选择。
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