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民族问题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白癜风初期症状表现 http://pf.39.net/bdfyy/qsnbdf/140505/4383447.html

费孝通

(图源:北京大学校友网)

作者简介:费孝通(-),江苏吴江人,北京大学已故教授,中国现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江村经济》等。

导读: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从贫困走向小康,再从小康进入中等发展水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需注意到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山区同少数民族联系在一起,有历史上的原因,客观上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不发达。民族工作不能停留在“救济”的水平上,而要从实际出发,应地制宜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现在整个世界发展得很快,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当大。因此我们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去。假如我们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的话,我们是不是还能在地球上占据一个位置都成了问题,这叫“球籍”问题。也许大家还记得,在80年代初,这个问题提得很重,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问题。在80年代我们看得很清楚,这个世界仍是一个强权世界,假如自己没有实力,面临的问题的确很严重。现在我们经济实力还不强,小平同志说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解决温饱,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再进一步,大概用半个世纪的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时我们总的力量比较强了,可以在地球上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抓生产力的发展。

从80年代开始,我投入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工作,看看农村发展情况,看看占我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是怎样摆脱饥饿走向温饱,再从温饱进入小康。我带着这个问题到各地去看,因为这个问题,查书是查不到的,哪一本书上都没说中国怎样才能从贫困走向小康,再从小康进入中等发展水平。我们自己要闯出一条路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个东西学人家是学不来的,不好学,学不像。可以说,我们全国人民都在努力找这条路子。通过我们的实践,广大农民的实践,现在经过十年,我们可以说,这条路子已经找到了。对于中国的发展,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发展路子,大家基本上得到了共同的认识。这条路子是谁创造的?是中国人民创造的,是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从下而上,再从上而下,从民主到集中,从实践到理论,再从集中到民主,从理论到实践,这样创造出来的。我自己一直在这里面学习,当然中国太大了,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只希望自己在这方面做出一点贡献。

从70年代末开始,我在年调查的基础上,每年都要到我的家乡——江苏南部太湖附近的吴江县去看看,看它怎样变化,一路写了不少文章。今年,我把看到的十年变化总结了一下,写了一篇《吴江行》。我通过调查研究,来逐步认识中国比较发达的苏南地区(我叫它“苏南模式”)一个普通的县,不是最好的县,看看它是怎样变化的。虽然每个地区的情况不同,不能彼此照搬,但这篇总结可能有些参考意义,它反映了这十年里中国农村的深刻变化。

吴江(图源:吴江日报)

我们各地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发展很快,有的地方发展得慢。我举几个发展快的例子:江苏江阴县华西大队,一共有户,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三个亿;无锡县不到一百万人,去年的年产值亿。这说明中国农村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苏南发展还不是最快的,去年下半年,我到了福建,看了泉州,其发展就像飞起来一样。年,我到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地区走了一圈,看到沿海地区发展得这么快,当时我就想到西部地区同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的差距正在拉开。上午有些同志讲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拉开不是好事情,它会转化为各种不安定的因素。而这个差距特别明显地反映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一个从西到东的倾斜。

近几年,我在少数民族地区做的调查比较多,因为我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比较深。我在大学毕业后,就到广西金秀大瑶山作调查。前年年底我又到了南岭山脉,看看瑶族的发展,看到那里的发展是有前途的,也有发展的思路,但速度太慢了。于是我就想,怎样使那个地区发展起来,赶上人家。

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很广,我这几年的调查是从北面开始的,自内蒙古大兴安岭鄂伦春地区开始,我从呼伦贝尔林区走到赤峰农牧地区,再到包头工业区,又转到伊盟,再从宁夏到了阿拉善沙漠地区,后来又从甘肃的河西走廊下来,沿青海海东地区到甘肃临夏回族地区,在这些实地调查中,我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做了一些思考。

中国民族分布(图源:dljs.net)

西南是我工作的“老家”,抗战时期我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教书时,曾在昆明附近作过调查。年,我们的访问团到了贵州的镇远,可惜没到铜仁,因为没有路了,进不去。访问团搞的第一个区域自治试点就在凯里,去年是他们的40周年。年,我率中南访问团到了广西,到了与湖南交界的侗族地区,我们在龙胜搞了第一个民族联合区域自治县,但那时我没有到过武陵山区。

中国50年代的民族问题,就是要从过去的民族压迫到实现民族平等、区域自治,是政治问题。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是受压迫的,不敢上街的。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实行了民族平等的政策。每个民族都有同样的权利,都要当家作主,进入人民代表大会。但是中国到底有多少民族呢?当时访问团的一个任务,就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同时要搞清有多少个少数民族,这叫民族识别。当然民族识别中有许多遗留问题,如土家族在50年代初就没有被确认为单一的民族。现在广西的壮族,那时我们访问团去时,就不承认自己是少数民族。所以列出一张民族的单子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大家花了很多力量,现在基本上弄清楚了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但还不是彻底弄清楚了。

前年,我想我老了,应当把自己的一些看法写出来。我写了一篇《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从中国有文字记载前的历史讲到现在,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分分合合,形成了有中国特点的民族群体,简单搬用西方的概念来解释中国的民族,是行不通的。即使如此,到现在我们还不敢说对“民族”概念的认识已经很清楚了。例如在写《辞海》“民族”条目时,就有许多争论,后来归结为两条:一是笼统的讲法即“中华民族”,一是具体的讲法。因为没有一个“民族”里面没有小的组成单位,仅金秀瑶山的瑶族就有许多支,如过山瑶、排瑶等。各族都是由不同的层次聚合起来的,而且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仍在不断变化。但是我们又不可能列出一个流动的民族单子,所以说55个少数民族仅仅是基本的识别。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图源:youzan.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ly/79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