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旗虎皮年度十本重磅中文电影好书

作者

大旗虎皮,北京大学教授

到了五一这个时节,还在推荐去年的书,也是够懒的。

但在奇爱博士叔叔的建议之下,还是觉得可以推荐一下。

这十本书,严格来说都是电影译著。每年也会出版许多华语作者撰写的电影书,这些书我读的不全,索性就不列出,读者完全能自行判断。

推荐这些书,不是想显摆自己读了多少书,有多牛,而是跟喜欢读书的朋友交流交流,查缺补漏吧。如果不顺您的心思,只好爱咋咋地了。

感谢上河卓远、拜德雅、后浪电影、南京大学出版社、雅众文化等出版机构时不时寄赠样书。坦率地说,生活中时不时有出版社给你邮寄样书,有一种非常幸福的感觉。

妖灵妖老师在豆瓣上每年都会不辞辛劳地建立年度电影书的豆列,非常全面细致,一直是我选书买书的重要参考。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

作者罗伯特·伯德

翻译金晓宇

这本书我年7月1日在微博上推荐过(可怜的我现在已忙得没时间在微博上推荐图书和写读后感了),作者是芝加哥大学斯拉夫语系教授,毕业于耶鲁大学,主要研究俄罗斯文学和文化。

这本书是比较标准的导演研究专论著作,完全从塔可夫斯基电影的某些核心美学概念入手,结合丰富的史料和非常宽泛的文化史视野,展开谨慎而细致的论证。

这本书的特色就是把塔可夫斯基在文学、诗歌、绘画、哲学上那些背景知识,充分而清晰地呈现出来。我们过去只是“感到”他与俄罗斯文化之间的联系,而这本书则“证实”了这些联系的存在。

塔可夫斯基是很多文化人的偶像,这本书当然是必须收的。书后邀请作者的中国学生,撰写了一篇分析文章。

我们一起拍片:安杰伊·瓦伊达导演札记

作者安杰伊·瓦伊达

译者刘絮恺

这是一本小书,也是我印象中第一本安杰伊·瓦伊达的书。

注意,是“瓦伊达”,波兰现代电影的“教父”,不是“瓦尔达”,那个是法国新浪潮的“教母”。(现在听到媒体说“教父”、“教母”的称谓就很反胃)

安杰伊·瓦伊达对于波兰战后电影的影响太大了,在基耶斯洛夫斯基那一代导演的心中,瓦伊达就是“波兰电影的良心”。

瓦伊达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波兰有许多大胆的创作,撕开了苏联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尤其在题材和视觉表达上,格外大胆、现代。

《灰烬与钻石》

这本书其实是瓦伊达写给青年导演的创作心得,而不是讲述电影生平和作品的著作。

全书围绕他在二战后摸索的“电影小组式”创作方式,漫谈电影创作中的38个基本问题。

语言通俗易懂,写的都是创作中的干活和精华,不咬文嚼字,没有废话。

如果你是一位电影方向的MFA学生或者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导演,我建议你把这本书作为案头书,没事的时候翻翻,总会有启发。

危险地活着:伊文思传

作者汉斯·舒茨

译者孙红云、黎松知

这是一本非常完备、准确的伊文思传记。伊文思,不必多说,电影史上传奇而有争议的纪录片导演,他的一生,从先锋派电影运动到西班牙内战,从到二战到冷战时期的中国,以及独立运动中的第三世界,伊文思的足迹遍布世界。这本由荷兰著名学者汉斯·舒茨写成的书,是深入了解伊文思的必读书。

伊文思与中国保持着非常特殊的关系,这也是他引起争议的原因。他不仅曾多次来到中国拍摄,比如说反应抗日战争的《四万万人民》,更在建国之后,多次应邀请来到中国拍摄,参与电影教学活动。

《四万万人民》

北京电影学院建院第二年,伊文思就来上过大师课,电影学院的学生正是通过伊文思了解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运动。

年,伊文思应邀到中国拍摄了长篇纪录片《愚公移山》,这是文革时期外国导演拍摄的最重要的中国纪录片。前几天,我在整理纪录片硬盘时,又重新看了两段。如果哪位导演想拍一部文革时期或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一定要把这套纪录片仔细看看。

《愚公移山》

我承认,这部纪录片中有大量清晰的摆拍痕迹,但还可以看到那个时代许多真实的内容。个人认为,从对中国日常生活的纪录和捕捉方面,《愚公移山》比安东尼奥尼的《中国》更好一些。

伊文思在中国拍摄的时间比较长,工作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欧洲有些人一直认定《愚公移山》是伊文思受雇于中国政府拍摄的宣传片),但他是为数不多地经历“九一三事件”和“批林批孔”运动的外国知识分子,伊文思亲历了文革变局的中国政界和社会,他必然受到了运动的裹挟而难以保持绝对的客观。

本书作者当然主要依靠伊文思的回忆录来写,这本书在描写这段经历时,口吻非常谨慎,似有所删节。

我从来没有把伊文思简单视为一个对革命和社会主义充满向往的左派纪录片导演,我更欣赏那个先锋派艺术家的伊文思导演。

解构库斯图里卡:幕后笔记

作者戈兰·格西克

译者柳迪善

这是一本由在西方工作的塞尔维亚作家撰写的库斯图里卡研究著作,这本书在导演专题研究方面,显然没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这本书那样严谨、整齐,确有标题中所说“笔记”的意思。

作者还是流行文化畅销作家,写作风格像编辫子,从争论开始,然后双方媒体的批评、报道和观点相继纠缠,兜圈子,可读起来还蛮有意思的。

《地下》

比较典型的是讲述库斯图里卡在美国和法国的不同境遇,对以戛纳电影节为发动机的法国电影文化策略与美国好莱坞吸收和同化欧洲导演方面的差异,他把南斯拉夫导演在美国拍片受阻或失败,称为“第十交响乐综合症”,而强调雅克·朗主政时期的法国戛纳电影节,则为保持民族身份的欧洲艺术导演提供了身份和荣誉,这是法国文化吸收外来艺术家的独特路径。

他认为,库斯图里卡的成功就是通过这个时期的法国策略来完成的。、

这本书不厚,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做了许多剪报工作,把外国媒体关于库斯图里卡电影的评论、报道大段大段地摘抄上。

听十四位导演讲纪录片

主编詹姆斯·奎因

翻译张诗隽、崔佳姝

这本书由14位当代纪录片导演的长篇访谈组成,这也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纪录片创作者直接谈论创作,许许多多亲身经历的创作体会,对今天的学生来说,仔细阅读这些访谈可能比在课堂上听课收获更多。

本书的编者詹姆斯·奎因,本身就是一位学院派的纪录片导演,即他在大学有教职,同时带领学生和团队创作纪录片(这是我多么想实现的生活啊),因此他可以很容易就与纪录片导演建立一种基于职业的亲密对话关系。

《走钢丝的人》

我可以介绍一下这14位导演:

杰弗里·史密斯(《英国医生》)

保罗·沃森(《钓鱼当》)

亨利·辛格(《:生命的坠落》)

尼克·布鲁姆菲尔德(《一个连环杀手的生与死》)

莫丽·德宁(《贵族的故事》)

布莱恩·希尔(《为什么贫穷?》)

路易斯·奥斯蒙德(《麦昆与我》《深水》)

金·隆吉诺托(《伊朗式离婚》)

詹姆斯·马什(《走钢丝的人》)

凯文·麦克唐纳(《九月的一天》)

摩根·史伯路克(《超码的我》)

朱利安·邓波(《污秽与愤怒》)

马克·伊萨克(《加来:最后的边界》)

安德鲁·杰瑞克奇(《追捕弗雷德曼家族》)

不得不承认,这些名字对我来说很陌生,但这本书或许为我们拓展当代纪录片的认识提供一个线索。而且每一篇访谈的标题,都是每个导演在访谈中强调的某个方面,这位研究纪录片语言、形态和美学的变化提供了理论思路。

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谈电影

作者保罗·克罗宁

翻译黄渊

年,曾出版过中译本《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那个版本的译者除了黄渊,还有钟轶南。最初我还以为《陆上行舟》是它的再版书,但仔细对照之后,发现这两本书的内容还是有很大出入的。

尽管都是以英国记者PaulCronin的访谈为内容,但是最早的版本只有9章内容,而这本《陆上行舟》有12章,因此有将近三分之一是英文新版增补的内容,此外,中译本后附了赫尔佐格的诗歌作品,以及论及德国文化和电影的散文。因此,这本书共有多页(之前的版本只有多页),更为丰富和饱满。

《我的魔鬼》

当年看DVD《我的魔鬼》时,我就很喜欢赫尔佐格和克劳斯·金斯基的故事,这真是一对偏执狂冤家,赫尔佐格的电影很难归类,有些作品让我感觉很乏味,比如《玻璃之心》,有些电影我很喜欢,比如《沃采克》和《陆上行舟》,最近几年,我更感兴趣他拍摄的那些奇怪的纪录片,有的很短,但含有很新鲜的电影观。

《陆上行舟》

赫尔佐格是个格外倔强、固执和顽固的人,这是他电影给我的感受。我摘录导演哈莫尼·科林的在前言中的一段话,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本书是如何贴切地带来了相同的感受:

“维纳·赫尔佐格讨厌鸡。这是个事实,这也是贯穿他作品的主题。他讨厌鸡,我很清楚这一点。因为我也讨厌鸡。第一次看《侏儒流氓》时,我就知道,我将来也要拍电影……他发明了属于他自己的电影宇宙,在这宇宙中,从混沌和碎屑中,诞生了纯粹的诗意和最深的启迪。赫尔佐格的影响力无可否认。他是真正的电影偶像。他不是鸡。”

电影表意泛论

作者克里斯蒂安·麦茨

译者崔君衍

崔君衍老师翻译的麦茨的重要文集,这样,麦茨的两本代表性著作就算翻译完毕,王志敏翻译的《想象的能指》是麦茨后期的代表文集,文章发表于年到年间,而这本书才是宣布电影符号学诞生的代表作,文章发表于年到年之间,包含了麦茨年《电影:语言还是言语》这篇经典文章。

江苏教育出版社年出版的刘森尧翻译的《电影的意义》,是焦雄屏从台湾译本转为简体出版的,那本书似乎是从第一版译出,因此今天这个崔君衍版本后面的第二卷内容,没有翻译,这也是两个版本之间在内容上的最大差异。

第二卷的内容,是麦茨在该书再版时加入的后期文章,包括《论经典电影理论》《关于符号学的各种问题》《摹拟前后》等长文。如果想用简单的方式了解电影符号学,只要阅读本书结尾RaymondBellour与麦茨的访谈就行了。麦茨非常清晰地勾勒了电影符号学背景、发生和主要立场。

克里斯蒂安·麦茨

崔君衍老师写了一篇长长的前言,回顾了他与麦茨、电影符号学之间的渊源。他翻译过巴赞、米特里和奥蒙,但他与法国电影理论最初也是最真挚的相遇,其实是麦茨,没想到这本译著却出版的最晚。崔老师数十年致力于电影理论的翻译,译笔与成就有口皆碑,厥功至伟。所以本书当然是电影理论学生的不二之选。

在这里与崔老师做一个小的探讨。关于本书的题目:Essaissurlasignifianceaucinéma,这里的“essai”,崔老师翻译为“泛论”,他在数年前为杨远婴老师主编的《电影理论读本》为《电影符号学若干问题》这篇文章撰写的导言中,把“essai”翻译为“散论”,显然,无论是“散论”,还是“泛论”,崔老师都认为essai不是一种严格的、正规的论述文体,他或许把标题中的essai理解为麦茨的某种谦虚。

而事实上,在法语中,essai就是非常正式的学术论文,从启蒙主义之后,哲学著作或严谨的科学论文都会以“essai”为题,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essai在法语中对应的“散文”的概念。

所以,essai就有严肃的论证之意,在哲学著作中,essaissurxxx,往往就翻译为“论xxx”。在这个意义上,刘森尧当年翻译的“电影的意义”反而更贴近书的原意,即:论电影的表意。

本人已对结构主义叙事学和符号学都失去了兴趣,感觉是把电影研究带入了死胡同,但作为理论史上一个影响巨大的学派,电影符号学描绘了从格式塔心理学到语言学、经过精神分析和徐时序,抵达影像哲学的过程。

录像艺术史

作者克里斯·米-安德鲁斯

译者曹凯中、刘婷、张净雨

录像艺术是电影史中失落的一个器官,而非一个章节。21世纪以来,历史化地书写录像艺术、视频装置、实验电影和艺术家电影,成为西方电影史的潮流。然而,由于历史资料分散,作品形态比较驳杂,发布和发行作品的场域更加自由,让录像艺术的历史要比电影史更难书写。

这本《录像艺术史》是目前英语学界比较系统的VideoArt的历史,尽管与电影的差别很大,但录像艺术的发展的确与电影语言、电影形态和电影技术的发展无法分割。这是一本非常全面的介绍录像艺术发展的书,介绍了许多我们只是通过互联网文章而难以获得的知识,录像艺术的创作对技术和装置的依赖性,要超过传统胶片电影,但是这些录像实验的确为电影语言的探索和电影社会功能拓展做出了贡献。

图源meigh-andrews.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zz/53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