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60109/4756241.html
一
还记得年前后阅读《万历十五年》时的震动。在第一章开始不久,黄仁宇这样写道:
“从皇帝到臣僚都彼此心照,朝廷上的政事千头万绪,而其要点则不出于礼仪和人事两项。仅以礼仪而言,它体现了尊卑等级并维护了国家体制。我们的帝国,以文人管理为数至千万、万万的农民,如果对全部实际问题都要在朝廷上和盘托出,拿来检讨分析,自然是办不到的。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抓住了礼仪这个要点,要求大小官员按部就班,上下有序,以此作为全国的榜样。”
那时我从事田野研究已有一两个年头,在乡镇农村接触到基层官员活动,耳濡目染,对官僚体制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各种观察和一大堆困惑,感受千头万绪,伸手欲触却不及,犹如在一个漆黑的房间摸索了很长时间,苦于看不到整体。黄仁宇生动叙述的文字间不时插入的议论感叹,犹如这个黑屋中突然透出几缕光亮,让我一下子瞥见了这些情景事件的轮廓和它们间的关联,看到了一个大的脉络,随之连缀起一长串的镜头、观察和思考。
给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恐怕是作者对中国官僚体制鞭辟入里的分析。我大致同意作者自己的评价:“就一本书的篇幅而言,《万历十五年》可能是对官僚管理制度最无情的批评。”(《黄河青山》)当然,王亚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篇幅更为精炼,批判也更为集中尖锐,但那是社会科学分析的著作,着重于不同的侧面,与黄仁宇的史学风格不可简单地加以比较。
然而,这正是我想强调的一点:黄仁宇几乎从未使用过社会科学的分析概念,似乎对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并不熟悉,但他的文字中处处透露出社会科学的眼光、视角和分析性。正是这一视角使得他在史料的片段缝隙间看到了大历史的脉络,进而强调从整体上、长时段来认识解读中国历史现象。这与史学界通常的断代或专题的研究风格迥然有别,眼界不同,让我们看到引人入胜的另外一片风光。我在阅读《万历十五年》时曾多次感叹,如果有心提炼概括,这本书每一章涉及的主题、概念和内容,都可以写出一篇高质量的社会科学论文,而且无需大动干戈地增补新的要素。当然,这种社会科学论文的效果一定远逊于黄仁宇的文笔。
黄仁宇的写作风格令人印象深刻。有些评论强调其文学性的叙事走向通俗化、普及化,有助于史学研究的传播。我却以为,他的叙事文字实在是说理的载体;他试图借用生动的叙事道出多年的感悟和道理,所谓“特有所寓而言也”。这种宽放生动、夹叙夹议的文笔提供了思想驰骋的天地。只言片语议论的点睛之笔,恰好点到为止,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有引而不发跃欲之的效果。
不妨将《万历十五年》与史学家李开元的《秦崩》做一比较。前者给人更多宏观层面着眼、社会科学分析性的侧面,而后者更贴近史学背景,微观着眼,连缀史料,更多表现出描述细致、语言生动和情节引人入胜的文学性色彩。两位史学家文风相似,但在实际问题上的着眼点和开掘方向上很是不同,各领风骚,反映了各自的知识结构和兴趣所在。
二
这些年来读到学人关于黄仁宇作品的各种讨论评价,褒贬誉毁不一,正面的如李开元谈及,黄仁宇著作影响了他自己的学术追求;也读到关于黄仁宇研究工作的种种非议,如资料上的“疏漏”,文本上的“误读”,等等。黄仁宇自己也承认,资料的精细整理工作不是他的特长。
黄仁宇作品的最大贡献,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并用生动形象的文笔来有效地传递给读者。他的视角帮助读者跳出构建固化已久的思维习惯和话语体系,从大历史维度来冷眼旁观历史上官僚体制中的林林总总的现象,让我们看到一些以前不曾看到的、或不曾引起如此共鸣的侧面,从而得到新的启迪和感悟。
从社会科学角度来阅读黄仁宇作品,恰恰扬其长避其短,更好地彰显了这些作品的意义。社会科学与史学研究方法有着不同特点。史学研究强调史料的最大化占有,把握准确,考据缜密,一锤定音。而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研究工作,永远都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作品。其作品无论是在资料上,在理论逻辑上,在应用边界上,都有待进一步检验,有待进一步修正。因此,某一研究阶段上的资料不足和“疏漏”是可以包容的遗憾。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缘故,黄仁宇的作品在史学界颇有非议,但在史学界外有着广泛影响。
黄仁宇作品启发了我的思考;我的思考又引发了黄仁宇的几个重要观点的异议。其一,黄仁宇在其作品中反复强调“数目字管理”不力是导致传统中国治理无能为力的核心所在。据此,他以为高度组织起来的新中国解决了这个问题。“透过土地改革,毛泽东和共产党赋予中国一个全新的下层结构。从此税可以征收,国家资源比较容易管理,国家行政的中间阶层比较容易和被管理者沟通,不像以前从满清官廷派来的大官。在这方面,革命让中国产生某种新力量和新个性,这是蒋介石政府做无法做到的。”这些陈述均是事实,其解读评估也不无道理。但黄仁宇没有注意到的是,治理技术和组织能力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其代价:支撑数目字管理背后的组织一元化,可能会加深和激化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这一基本矛盾,诱发国家治理理性化发展的新的困难和挑战。
其二,黄仁宇感叹中国社会上下层组织关联松散不力的“潜水艇三明治”结构。但他的作品同时展现了皇帝多年不理朝,而国家机器运转如常的现象。这些不同侧面无意间描绘出一个“黄仁宇悖论”:一方面,上下层组织联系不力,另一方面,政治秩序坚韧稳定。这一现象似乎不能依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所言,简单归于“获天助也”的缘由。以我所见,黄仁宇忽视了中国历史上导致组织松散关联的其他要素,特别是观念一体化的制度基础。这是一个有待开掘的课题。
国人通常认为,年鸦片战争将帝国败絮其中的窘境袒露于世,自此开启了中国近代史和反思传统文化的近代思潮。黄仁宇自称,他的《万历十五年》将帝国隐患的危机问题提前了年,从年提前到年(即晚明的万历王朝)。这个时间尺度是什么意义?想象一下,鸦片战争距今天才不过年之遥。
黄仁宇作品的意义,主要不在于他讲对了什么,而在于他的独到视角激发起我们的思考和想象。
三
黄仁宇作品让我尤有兴趣的另一缘故,是作者袒露自己的身世经历,从戎马军旅生涯,到美国读研教书,与美国汉学家的艰辛交往,与李约瑟的剑桥合作,到后来被无辜解雇的遭遇等等,以及作者在人生旅途上的心理活动和反思。这些生命和心理历程的脚印为我们解读他的作品和情怀提供了一系列坐标,成为知识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极好标本。这也使得读者有可能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这一点是解读学术作品可遇不可求的机遇,尤为珍贵。
年在美国雷温乌兹要塞
陆军参谋大学学习的黄仁宇
黄仁宇目睹体验了民国时期社会松散和山河破碎的局面,经历了弃笔从戎的抗战过程,在异国他乡读研任教形成了他的知识结构。由此而来的切肤之感和思考,浸入当代史党派之争又超越之,给了他别具一格的眼界和感悟。诸多的洞见,如海滩上闪亮的贝壳,在黄仁宇作品中俯拾即是。不妨随手摘录几则。黄仁宇观察道,中国历史上的税制不只是经济制度,更是一种文化制度;帝国官僚体制惯于以意识形态的种种手段来弥补技术不足,如道德治国,等等。他注意到:“明朝或清朝政府都没有货币工具,政府不鼓励管理不到的经济活动。在很多情况下,政策几乎等于压抑国家经济中较前进的部门,以便和较落后的部门同步。一致性可以降低区域间的不平衡。……这个体制自然而然的结果就是,和外国的接触必须小心过滤,以免破坏微妙的平衡。”也正是这一眼界让他发出如此感叹:“在没有议会制度的情况下,五四运动要求开庭时,双方进行延长[漫长?]的武装辩论。”
以我所见,黄仁宇在抗战时期的亲身经历给他的大历史史观打下了深深烙印。他反复强调的传统中国缺乏“数目字管理”技术能力的观点,可以说是他观察到的中国社会一盘散沙和官僚体制运转固滞状况的历史回响。再如,《万历十五年》中“戚继光”一章表现出对政治与军事、将与士、国家与军人间关系的精微体会、知识准备和独到领悟,这无疑得益于作者军旅生涯的观察思考,而不是从书本上习而得之。
黄仁宇回忆录《黄河青山》中的两则故事尤其令我心动。其一是他谈及建立自己的中国史观的感受:
“我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训练来自中国,但我对历史的了解,包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是住在美国数十年所发展起来的。我可以说,如果没有离开中国,就不会有今天这番认识。如果我只在这个国家住了五年或十年,也不会有相同的了解。……我阅读的东西,听过的对话,在中国见证的事件,都只有在我迁居多年后才产生意义。由于离主体很远,又有够长的时间来发展后见之明,终于可以轮到我说:‘我懂了’。”
这段话里提及诸多要素:中国文化的深厚背景包括语言训练;不同角度下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和反省;长时间异乡文化浸染中潜移默化而来的感悟;我再加上最为重要的一点:一颗不停思索和质疑的心灵。在一一掂量了这些要素后,我也可以放心地说:对于黄仁宇的这段话,以及他谈及的阅读、对话和事件经历,“我懂了”。
另外一则故事。黄仁宇在回忆录中提及他在读研期间的思想转变,“接受命运预定说的同时,我也甩掉了中国文化要求集体化的最后一丝负担,开始独立思考,就像在四百五十年前的宗教改革期间,怀着同样信念的人也采取相同的做法。”这段话引起我的共鸣,让我想起自己在读研期间的类似经历。在研一结束时,因为新获得的知识与以前接受的理论观念、思维模式发生激烈冲突,苦苦思索欲罢不能,索性利用随后的一个暑假,阅读各种书籍,写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来理清思想,说服自己。当我最后放弃了旧的思维定势、接受新的worldview后,真有沐浴春风、脱胎换骨之感,从此在学术旅途上找到了自我,一直走下去,未曾驻脚踌躇、回首反顾。
仅以此小文纪念黄仁宇先生百年诞辰,感谢他的作品对我学术思考的影响,感谢他的作品提供了一次心灵交流的机会。
版权声明
文章选自作者微博
在此鸣谢
......................................................
近期游学预告
点击图片,了解详细行程
......................................................
《格局》小视频
......................................................
《非正常思维哲学研究课》视频
......................................................
推荐阅读
高全喜
中西平等观念比较研究
徐贲
说真话得先让人能说话
赵林
“上帝”与“恺撒”的冲突
方方
目前疫情的蔓延,并未完全控制
赵林
理性的上帝与守法的君主
医院护士的诗,令赞美变得羞耻
赵林
加尔文教的“两个国度”思想对西方宪政民主的深远影响
张鸣
做慈善被举报的韩红
柴静
谋杀?还是正当防卫?
秦晖
公益事业发展史的中国模式
周雪光
“有组织的无序”:封闭系统中组织决策的大困境
於可训
方方的文学新世纪
方方
转机,随时可能出现
高全喜
社会变革需小人物与政治精英共同努力
穷人的味道是一样的——韩国电影《寄生虫》
邓晓芒
中国道德的底线
方方
我们所有人,都在为这场疫情买单
老师们
他的离世触动了我们所有人
友朋会
向你们致敬
沈志华
年中国拒绝联合国停火议案的决策
医院前线医生的呼吁信
柴静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赵林
基督教的本质精神与内在矛盾
赵林
不了解基督教就不能了解西方文明
赵林
假如“五月花号”来自中国
张琏瑰
美伊战略冲突向何处去?
沈志华
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上)
沈志华
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下)
林语堂
中国人的国民性
杨奎松
牛兰事件及其共产国际在华秘密组织
郭世佑
甲午中国战败琐议
茅海建
奸臣模式:由琦善卖国而想到的
赵林
人类文明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金雁
思想的误区,还是人格的悲剧?
秦晖
晚清儒者的“引西救儒”
杨奎松
中国外交60年
秦晖
传统科举制的技术、制度与政治哲学涵义
赵林
重返精神家园
杨奎松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不只是逼蒋抗日
赵林
暮色中的十字架
林达
两千年前那个叫西塞罗的老头儿
陈丹青
牺牲与死亡
沈志华
斯大林模式的症结与终结
鲍鹏山
知识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
秦晖、鲍鹏山:个人·时代
鲍鹏山:商鞅为何从改革家变成“全民公敌”
柴静
因为如果是我
北岛
北京的味
杨奎松
从四次血案看蒋介石决策的智与不智
柴静
世间有情人
赵林
柏拉图哲学的影响
金雁
双十一,对于他们是“重生”
秦晖
关于“大国崛起”的讨论
赵林
后殖民时代基督宗教的全球发展态势
沈志华
中苏关系的来龙去脉
陈丹青
钢琴与资产
金雁“真空罩”下:——30年代的苏联
柴静
这世界其实挺美好的,能让我心碎
木心
乌镇
秦晖
印度与南斯拉夫
刘擎
马丁·路德·金抄袭事件:如何对待伟人缺点
杨奎松
平型关大捷到底歼敌多少人?
汤一介
不要把儒家“意识形态化”
葛剑雄
真正的本领在于看懂书本背后的社会事实
余英时
戊戌政变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王德峰
艺术与人生有什么关系
秦晖
—
沈志华
-——转折还是选择
沈志华
中苏分歧在于有30年时间差
BBC纪录片《文艺复兴》全三集
木心
美国人的脾气,不留后劲,不留后路
陈丹青
“我给大家讲一件小事情…”
王德峰
阳明心学何以成为当下中国人的精神出路?
赵声良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艺术价值
唐翼明
钱穆与陈水扁
陈丹青
木心使我洗去一点野蛮的根性
秦晖
儒家的命运
孙周兴
一只革命的手
许纪霖:古巴革命与卡斯特罗
秦晖
我对“文化保守主义”的一次大检讨
姚大力
什么是中国边疆的基本特性
金雁
中欧的价值——“欧洲精神”燃烧之地
金雁
前东德:波澜不惊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