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10/5748846.html
“和前南斯拉夫电影《桥》要炸毁大桥的故事不同,中国的《桥》说的则是东北某铁路工厂要修复大桥支援解放战争的故事。”
作者
骐越
01
—
对于中国的50后至70后,如果问:你看过电影《桥》吗?相信很多人都会说,看过看过——南斯拉夫电影《桥》么。或许还会哼唱那首著名的电影插曲《BellaCiao(啊朋友再见)》。当年的露天电影院,很多人可是反复看过很多遍呢。摄于俄共纪念十月革命胜利一百周年大会上。
02
—
年11月7日晚,莫斯科。在俄罗斯共产党纪念十月革命胜利一百周年大会上,当这首歌曲响起时,全场观众情不自禁的跟着熟悉的旋律一起高歌。这首意大利游击队歌曲,不但在前苏联被广为流传,在中国同样流传甚广,这是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者都喜欢的同一首歌。这首歌无疑是英雄主义的,也有稍许的伤感和自恋,很适合今天人们的心境。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游击队少校“老虎”接到上级命令:阻止德军汇合,七天之内将桥炸毁。老虎与老战友——爆破专家扎瓦多尼以及他的助手班比诺、沉默寡言的战士狄希、曾参与建桥的游击队员曼纳,组成了一支行动小队。老虎从盖世太保手中救出建桥工程师,在破解了德军的间谍渗入之后,游击队员们终于将大桥炸毁。03
—
不过,今天要说的可不是这部《桥》,而是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和前南斯拉夫电影《桥》要炸毁大桥的故事不同,中国的《桥》说的则是东北某铁路工厂要修复大桥支援解放战争的故事。
年冬,解放战争如火如荼。松花江上的江桥被炸毁,南北交通受阻,运输中断。前线司令部要求铁路总局在大江解冻之前,半个月内修复大桥。工厂的总工程师认为修复至少要四个月,但在党员带头及铁路工人们的群策群力下,大桥终于在松花江解冻前修复了。在“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中,满载战士、弹药和给养的火车轰轰驶过江桥。新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桥》
04
—
年5月初首映的《桥》,可以说是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它不但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的电影,同时它也确立了新中国电影明朗、质朴的基调。《桥》编剧于敏,导演王滨,主演于洋、吕班、江浩等。影片开拍前,演员们被要求去哈尔滨三十六棚铁路工厂体验生活,和工人“打成一片”。
当时,为了表现“钢水四溅”的热火朝天场面,摄影师和好几个工作人员身上沾了火星真的烧起来,但大家并没有停机,而是拿湿棉衣捂着拍完了整场戏。
05
—
这种先体验生活再创作的传统,是根据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确立的原则,也是整个毛泽东时代的文艺创作原则。
体验生活,并不仅仅是为了“细节真实”,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立场和情感问题,做到“情感真实”。
现在很多电影,为什么大家看了觉得别扭?
因为立场和情感问题没有解决。
故事没有感动导演,也没有感动演员。更遑论感动观众了。
为钱而做戏,在镜头前装模作样,自然缺乏摄人心魄的感染力。
06
—
总之,此《桥》非彼《桥》。
南斯拉夫的《桥》很好看,但苏联、东欧革命对基层群众的动员,并不如中国革命来的彻底和广泛,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地位,也不如中国那么高。
南斯拉夫的《桥》带有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和精英主义色彩,这是时代的局限。
当然不必苛责,不过这似乎暗喻了南斯拉夫后来解体的命运。
07
—
《桥》之后,年到年,新中国的电影人还创作拍摄了《光芒万丈》、《高歌猛进》、《女司机》、《走向新中国》、《伟大的起点》、《无穷的潜力》、《英雄司机》、《在前进的道路上》等影片。
新中国工人阶级的形象在银幕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是工人阶级在新中国政治和社会地位的真实反应,同时也代表了新中国的形象。
年代至今,这样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工人形象渐渐淡出中国的电影银幕。他们开始以自嘲的形象出现在赵本山、黄宏的小品以及《东北一家人》这样的情景喜剧中。即便出现在银幕上,多半也是《暴雪将至》、《引爆者》、《钢的琴》中灰头土脸的下岗工人形象。
和《桥》时代如旭日之升的豪迈气概,已不可同日而语。
银幕形象的变迁折射来了时代的变迁,不是吗?
让我们唱起《BellaCiao(啊朋友再见)》,愿《桥》的时代归来!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