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吃了糖,其实是糖吃了你。
1
年10月,武汉的豆豆,才12岁,忽然左脚趾关节隐隐作痛。
最开始大人也没在意,以为是活动时不小心受了伤,可是第二天更加严重,豆豆疼痛难忍。
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让所有人都吓了一大跳:年纪这么小的豆豆,竟然患上了痛风!
后来医生才搞清楚了真相:原来,豆豆生活习惯非常糟糕,几乎从来不喝白开水,爱喝鲜榨果汁、超市里的瓶装果汁,每天喝了一瓶又一瓶。
豆豆妈心想,果汁嘛,又不是碳酸饮料,感觉还挺健康的啊,就没有干涉。
但是果汁里面含糖量高啊,一杯果汁的含糖量就有20到40克。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给出的标准,一天摄入糖类不能超过50g!
三餐之外再摄入这么多糖,体内的糖类严重超标。
于是,豆豆的痛风病就是这样喝出来的。
比豆豆更惨的,是长沙的吴先生。
41岁的吴先生,一年内体重减轻了30多斤,近来还出现腹痛、高热、全身无力的症状,还经常口渴,喝多少尿多少,尿完还是很渴。
吴先生说:“最难受的是怕冷,盖了五六床被子还是冷。”到医院一检查,坏了,肝脓肿,还有糖尿病。
吴先生想不通:“我年纪轻轻,身体向来也不错,为啥会得这病?”
问了半天,医生才算搞明白,原来吴先生平时用饮料代替开水,特别喜欢喝甜味饮料。
“小瓶饮料一口气喝完,每天大概喝四五瓶1-2升的大罐饮料。”
医院的吕品医生表示:“人体长期摄入大量糖分,进入血液中,会对胰腺系统造成很大负担,导致胰腺无法分泌胰岛素,一旦胰岛素缺乏,就会诱发糖尿病,这是十分危险的。”
造成豆豆痛风的,是过量摄入糖;造成吴先生重病的,也是过量摄入糖!
2
让很多人喜欢、上瘾的糖类,怎么就成了人的健康杀手了?
怎么就在无形中坑害了那么多人的健康了?
其实,已经有太多的证据摆在大家面前,只不过大家都选择性忽略了而已。
爱糖如命的人、无糖不欢的人,都对此视而不见。
·导致肥胖、进一步引发各种疾病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
20岁的年轻女孩悦悦,忽然陷入深度昏迷。
医院抢救,医生马上就下了病危通知书。
做CT,没发现脑血管意外,用血糖仪测血糖,竟然显示“H”,血糖仪只能测33mmol/L以下的血糖,超出这个值就只能显示为“H”,这说明女孩的血糖值已经爆表了!!
医生很快做出判断:这是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家人很不解:“她才20岁,怎么可能有糖尿病?”
医生说:“一米六的女孩,两百多斤重,说实在的,这特别容易患糖尿病啊!”
这女孩平时不爱运动、不喜欢吃蔬菜,一直是高糖类饮食,这还不算,还喜欢喝含糖量很高的饮料,终于把自己折腾成了一个大胖子。
糖类积累到身体上,一旦肥胖起来,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紊乱、冠心病、恶性肿瘤等,都会排着队来找你!
根据世卫组织的调查,当前中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为1.29亿人,还有近5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而世界上90%的糖尿病都属于2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身体内糖分摄入过多,导致的超重引起的。
·导致牙齿全烂掉
武汉的小军,是留守儿童,爹妈都在外面打工,被交给爷爷奶奶照顾。
两岁的时候,小军看见别人喝可乐,他吵着也要喝,爷爷就给他买了一瓶。
从那以后,小军就从来没有喝过水,全部都高糖高热量的可乐,一天要喝三瓶,有时候甚至是一口可乐一口饭,喝可乐下饭。
结果小军到了5岁,本来应该有20颗牙齿,8颗牙剩下牙根了,6颗断掉了,剩下的都烂了,满口黑乎乎一片,不仅话都说不利索还压根没法进食,只能囫囵吞一些弄碎了的饭菜。
医生都惊呆了:“从医30多年了,这是我见过最糟糕的牙齿。”
碳酸饮料中10%都是糖类,再加上不注意口腔卫生,就容易造成龋齿。
·摄入糖类过多,导致更多可怕的问题
近期,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喝两杯含糖饮料的孕妇,相比那些怀孕期不喝含糖饮料的孕妇,她们的孩子在7岁至9岁时,患哮喘的风险要高出60%以上。
还有专家指出,甜食摄入过多,会在体内积累过多的乳酸,还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精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爱哭闹、好发脾气,出现各种情绪异常,这被称为“甜食综合征”。
对于女性来说,爱吃甜食,由于霉菌喜欢在高糖环境中快速增长,也更容易患上霉菌性阴道炎。
3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我在大惊小怪,在夸大其词,会反驳:“米饭就是碳水化合物啊,吃下去也会转化为糖,你说吃多了糖有害,那我们就不吃饭了呗!”
话是这样说,但问题不一样,饭吃多了会有饱腹感,吃饱了就不会再吃,但精制的糖类,是提纯过的,区区1g精糖就含有卡热量,很容易就吃过量了。
在正常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之外,我们吃零食、吃甜点,喝奶茶、可乐、果汁,这些食物中隐藏着大量的糖类。
央视记者之前做过一个实验,从市场上买回来饮料,想搞清楚饮料里有多少“隐形糖”。
结果,让他们惊呆了:冰糖雪梨熬制出4根棒棒糖;可乐和冰红茶都是熬制出3根棒棒糖;橙汁熬制出1根棒棒糖……
而每一根棒棒糖的糖含量就有15克。
科普作家张飞宇强调:“由于隐形糖的存在,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陷入过量摄入糖的风险。”
我们试想一下,一个人早上起来喝一杯鲜榨果汁,糖量得好几个水果凑一起那么多,这里至少就有20g糖;
白天排队买了一杯ml奶茶,据上海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抽查,这些奶茶平均每杯含糖量有33g;
中午吃饭,点了加糖20g的鱼香肉丝;
晚上吃饭,点了加糖50g的九转大肠;
这还不算,公司吃下午茶,又吃了一堆甜点,估计又有20g左右的糖类摄入……
其他就忽略不计了,粗略算一下,这一天就摄入了多少糖呢?
加起来一共g糖!!
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给的标准是多少呢?
一天不能超过50g!!足足就超了93g!!
超出的糖量,在那种跑步机上,调到高强度的条件下,猛烈跑半个小时才能消耗掉。
你说我一天没有这么大的运动量啊,那糖哪里去了,就变成你的体重了啊!
想起有个朋友嘉嘉,天天嚷着要减肥啊,平时努力节食,正餐吃得少,但就是减不下去,小腿、肚子上全是肥肉,厚厚一层油膘。
减肥减到最后,她完全放弃了,她说:“我这个体质喝凉水也长肉啊。”
后来我搞明白了,她哪里是喝凉水长的肉啊,天天排队买大杯甜得要命的奶茶喝,零食柜里各种高热量高糖类的食物,正餐她是吃得少,但这一天的各种隐性糖类的摄入,可一点也不少啊!!
这样恐怖的吃糖法,要是能减肥减下去,那简直是就是人间奇迹了。
4
以上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吃糖容易上瘾啊!
央视新闻甚至在微博上大声疾呼:“吃糖的危害比吸烟还大!!”
怎么说呢?
在去年2月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了一篇《砂糖的毒性真相》。
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了:“糖瘾是双重作用。一方面,糖分影响体内荷尔蒙,使大脑无法发出饱腹的讯号,越吃越多吃上瘾,肚子饱了都还想继续吃;另一方面,糖对体内激素的影响,还表现在会使大脑不间断发出要摄入糖分的讯号,就像烟瘾一样,吃糖的人会越来越爱吃糖。”
越吃越上瘾,越上瘾越吃,最终吃出很多身体上的毛病。
然而,为什么糖类的危害这么严重,却很少听到有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呢?
在过去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深信不疑,觉得脂肪才是心脏病、高血压的主要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其实,脂肪就是给糖背锅的。
《环球科学》近期有一篇文章,指出美国制糖业,在50年前隐瞒了关于糖的真相,当发现其资助的研究可能揭示,糖与冠心病、癌症有关联时,制糖业就立即撤销了资助,把这项研究尘封起来。
而《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也于年刊文指出,美国制糖业曾于上世纪60年代,花钱收买科学家控制舆论,弱化糖制品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把屎盆子都扣给饱和脂肪酸。
《纽约时报》还披露过,全球最大的糖饮料生产商可口可乐公司,还提供数百万美元巨资资助研究人员,企图弱化含糖饮料和肥胖之间的关系。
他们的目的,果然达到了。
于是我们现在的食物里,糖类泛滥,各种食品、饮料里面,掺入了大量的糖。
糖的害处,被普通老百姓给忽略了。
5
糖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活动的主要能量来自于糖,我们离不开糖类!
但是,任何事都有个限度,凡事超过了就过犹不及。
要保持健康,你需要这么做:
·避免高糖食品、合理膳食
既然不想长成一百八十多斤、满身赘肉的大胖子,就赶紧丢掉手中的奶茶、糖饮料吧;既然不想患上糖尿病、血脂紊乱、冠心病、高血压,就推开那些甜得齁死人的甜品吧;
既然不想吃糖上瘾、越吃越多,那么吃零食前,看一下成分表,如果里面加了白砂糖、麦芽糖、蜂蜜等等,最好都悠着点,不要吃太多。
要想减肥的,不仅要避免高糖食品,热量高的各种碳水化合物也要少吃一点,可以多摄入一些含蛋白质、纤维素的食品。
总之,要保持膳食均衡,不要让食谱太单一。
·保持合理运动
现在各种食物里面的隐形糖,放得太多,我们往往防不胜防,不自觉就吃了太多的糖,很容易热量过剩。
所以,我们保持运动,每周都要做一下有氧运动,消耗过量摄入的糖类,这对于保持身材、维持健康,都十分有意义。
·每年都进行一次体检
现在人的生活压力大、而且生活习惯不健康,饮食上也出现各种问题,不少人都长期处在亚健康状态。
所以,随时监控自己的身体,根据体检报告,遵医嘱,按照医生建议的生活方式,来调整自己的作息、饮食,就能长期维持健康的身体。
望读者朋友们采纳。
请多多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一篇文章吧!
-END-
人,一辈子都在忙着、累着、奔波着,不论多苦,事,还是没做完。
人,一辈子都在省着、攒着、储蓄着,不论多抠,钱,还是没存够。
人,一辈子都在忍着、让着、怕着,不论多小心,人,还是得罪的不少。
人,一辈子都在觉醒中,不论多淡定,遗憾,还是有。
一生很短,没必要对生活过于计较,有些事弄不懂,就不去懂;有些人猜不透,就不去猜;有些理儿想不通,就不去想。
把不愉快的过往,在无人的角落,折叠收藏。
告诉自己: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真实;可以不富有,但一定要快乐!
生活,不会因你的抱怨而改变;人生,不会因你的惆怅而变化。
你怨或不怨,生活一样;你愁或不愁,人生不变。
抱怨多了,愁的是自己;惆怅多了,苦的还是自己。
人生在世,快乐是一生,忧愁也一世,何不看开?
别为难自己,有些情,没了就没了,终归无法再继续;有些人,远了就远了,其实原本就不属于自己。
这个世界上,谁也不是谁的永远。时光,在寂冷中淡漠,人事,在无常中聚散。
这世上,哪有真正不被更改的诺言。纵是山和水,天与地之间,也会有相看两厌,心生疲倦的一天。
别为难自己,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过于计较别人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活着,说简单其实很简单,笑看得失才会海阔天空,心有透明才会春暖花开。
人生,何必负赘太多,想开、看开、放开。
如此而已。
别再为难自己,人生短短几十年,拼也好,混也罢,都是瞬间。给自己一份乐观,给自己一份平和,保持最真的情怀,保持最好的心情!
不羡慕别人辉煌,不喟叹世态炎凉,给自己一份淡然,给自己一份宁静,用平常的心态,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吧。
避免本就没有标准答案的争辩,是保全自己和他人的最优选择。
上半年,表姐生下侄女,因为母乳不足,只能喂奶粉。但每一个去她家的“过来人”,都语重心长地劝导,孩子还是得喝母乳。
“可没有母乳,那有什么办法?”
“找人疏通啊,按摩啊,一切办法都要试试。”
“确实努力尝试过,再说了,奶粉已经做得和母乳接近了,喝奶粉也没事。”
“那不是,喝母乳的孩子聪明,身体也好。”
……
这样的对话,月子期每天都在上演。
双方都从自己生活经验出发,各执一词,最终谁也没能说服谁。
有人说,真理愈辩愈明。但争辩有个重要前提:参与的人要处于同一个维度。
单身至上的女人硬要和热衷相夫教子的女人讨论“婚姻是一场灾难”,选择北漂的青年非得和留守家乡的同学争论“是大城一张床好还是小城一间房好”,都是行不通的。
和认知不同的人争辩,绝大多数都是在浪费时间。
双十一在某宝买了件衣服,线头多到剪不完,颜色和图片严重不符,质量差价钱几倍远,气坏了,拍了照片找卖家理论。
你说线头多,卖家说,新衣服都是这样的,几千上万的衣服都有线头。
你说颜色和图片严重不符,卖家说手机和电脑颜色本就有差异。
你说这质量完全和价格不符,卖家说两百多的衣服,这个质量算好的。
真不是存心找茬,但卖家是诚心抵赖。
争论了半天,卖家还是不退。
转念一想,这种店铺,大概工作重心就是和卖家吵架,既然是做一次性买卖,想来也发展不好,走不长久,你没法叫醒一个故意装蒜的人,说上几句,发现对方是无赖,索性截图保留证据,直接投诉。
有句大白话说得好:“宁与聪明人打架,不与白痴说话。”
数天前作家荞麦写了篇文章《我为什么不爱南京了》,不仅公号后台被脏话攻陷,微博也是连着几天被喷成筛子。
而荞麦也对不少谩骂的网友,进行了反驳。
一边是荞麦不甘示弱的还击,一边是网友从讨伐上升到人身攻击再到人肉搜索。
战斗持续了几天,最终,荞麦关掉了评论区。
之后她写了篇《年末网络被骂指南》总结这次争辩,“有些人想来骂你,理由并不那么重要。只是一个情绪点被激起了,愤怒变成了最轻易简单的事情。
有人心里不舒服,来讲道理,也很正常。抓住个别词句,没完没了地发挥和争论,也是正常的。但跑过来骂人的,绝大多数都不太正常。”
和把自身观点奉为圭臬,听不进任何话的人,争辩就像鸡同鸭讲,辩到最后反是自己损失一身元气。
争辩时,最容易口不择言,放出的话就像冷箭,伤人,却收不回。
有个网友曾发博检讨自己,她自己工作相当努力,从不满足于现状,但姐姐却知足常乐,在竞争激烈的上海也享受自己的小日子。
本是两种生活观,但她和姐姐吵架,数落其十年里生活也没什么变化,呆在上海毫无意义。在姐姐反驳时,她说出了刻薄至极的言论。
遇到行事冲动的人,争辩的后果更是比想象的还要严重。
最近看了一则新闻,妈妈下班陪孩子写作业,孩子字写得难看,说了几遍没学会,开始大声斥责,爸爸回来看见女儿哭,便和妈妈争吵起来。一个认为教育要好好说,不能动武,一个说好好说根本没用,一来二去,吵架进入白热化阶段。
吵着吵着,爸爸跑进了杂物间,拿起农药就往嘴里倒。
在搜索引擎输入“吵架自杀”,类似的新闻频繁发生。
有人和父母吵架自杀,有人和恋人吵架跳楼,有人吵完架,拿刀捅向了和自己观点不合的人。
避免本就没有标准答案的争辩,是保全自己和他人的最优选择。
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故事:一位思想家走在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一个不喜欢自己作品的人。这个人傲慢地说:“我从不给傻子让路。”
但思想家缓缓摘掉帽子,笑意盈盈地撤到一边,说“而我恰恰相反”。
发生矛盾,难免会有如鲠在喉的感觉。
找一个点开始反击,牵出一条线都是歪的,进而牵涉一个面,最后筋疲力竭,发现这种不合,是三观的不合。争辩无用,倒不如直接喊停。
读读孔子“三季人”的故事就知道。
某天早上有人求访孔子,问到学生子贡:“一年有几季?”
“四季。”子贡笑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
接着争论不止,一直到中午也没消停。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来人听此,欣然离去。
子贡不解。孔子继而说道:“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生秋亡,一生只经历过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
年,台湾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说:“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我会生气,现在我不会了,我心里这样想,(他是)三季人,我就没事了。任何事情当你要发脾气,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想到他是)三季人,你就心平气和了。”
基本观点没有共识,盲目的争论就像对牛弹琴。这时相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才是在给自己找不痛快。
湖北女诗人余秀华,出生时因为缺氧得了脑瘫,行动不便,只读到高二就赋闲在家。19岁被家人嫁给一个大她12岁的男人。
随之而来的就是生育、家暴,和没有人情味的日子。
她不甘于此。年,作品集出版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甩给丈夫15万,离了婚。
《摇摇晃晃在人间》里有个镜头,她和前夫笑得都很满足。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多年的两人,却早已走在两个世界。
离婚后,她得到了自由,他拿到了钱。结局的达成跳过无谓的撕扯,不相看也不相厌。
她用自己的人生证明:认知层次的差距是解放自我的信号,而不是陷入僵持的开端。
哲学家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每个人都爱把别人看作地狱,殊不知,自己也可能在扮演地狱的角色。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怀孕的文佳佳在快生的时候晕了过去。Frank根据自己的医学知识判断:她是少见的、患有妊高症的初产妇。
他拿着数据质问主管的华裔女医师,这个医生的第一反应却是,自己比Frank更有地位,所以不想理会他的诘责,对工作中的失职不以为意。
Frank没有过多纠缠,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最终文佳佳和孩子都得救了。
剧中的Frank待人淳厚,不计小节。为了女儿能更好地生活,人到中年屡屡受挫,却还是不断尝试,想得到美国医学界的认可。
华裔女医生与他的差距,是一条不可磨灭的鸿沟——认清重点的能力和宝贵的自知之明。
这种层次的差距,与钱、地位、出身都毫无关系。
古人用“夏天的虫子理解不了冰雪的意义”作比,说明人见识的局限。
现在的我们,翻看几年前自己的个性签名,尚且不能理解那时幼稚可笑的宣泄,那么与认知不同的他人,又何苦争辩?
网友说:那这样的话,教师简直是没法做的职业!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伟大之处是塑造灵魂,而不是嫌弃它的幼稚。引导和争论,终究是两码事。
所以,避免争辩的方法很清晰:觉知层次差距,双赢解决问题,不强求理解。
陌生人如此,朋友如此,夫妻亦如此。
贾平凹说,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
别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道不同不相为谋。有些人你吸不动也斥不走,那就别执着,它们可能还只是块木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