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九大劳动节

远古先民歌与猎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东汉赵晔著)

《弹歌》仅8个字,是中国古代现存最短的诗歌,反映了我国远古渔猎时代人民的劳动生活,描写了他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并发射弹丸捕猎禽兽的全过程。

相传它源自黄帝时代,语言淳朴、自然,概括力极强,简洁明快地描绘了一幅原始先民狩猎图,被称作我国对“劳动节”的最早记载。纵然没有固定的节日,也没有特定的仪式,但充分表达了劳动创造生活、创造美的观念。

劳动,带着对生活的浓重热爱,带着对美好的无限向往。

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

“二月初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帝王世纪》记载,被尊为“三皇”之首的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率领各部落首领“御驾亲耕”,百姓也要从这天开始下田耕作;司马迁《史记》中也提到,周武王在每年二月初二都会举行盛大仪式,率文武百官亲耕,并将这天定为“春龙节”,以此拉开全国农耕的序幕;自唐一代,二月二被正式定为耕事节或劳农节,皇帝率百官亲耕,百姓要在农具绑上红绸播种以示庆贺;到宋元时,二月初二含义扩大到“花朝节”、“踏青节”,但春耕劳作由此开始,劳动性质一直得以延续;明清两代对二月初二劳动意义更加重视。自雍正以后,每年二月初二,皇帝都会亲率百官和皇后、宫女到专门开辟的“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

同时清朝规定:“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赋税杂差,劳农节赏绢一匹,棉十斤,米一石。”这是古人在“劳动节”的福利。

关于这个节日,中国古代还有抢神牛的传统,也是在二月二的那天,各地的政府会阻止大家一起祭祀,然后会把当做祭品的泥牛敲碎,让农人争抢,传说抢到了这些泥碎块,放在自家田中,今年就一定会丰收。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

中华民族传统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清明节与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任降于桑。”沿海有渔民节,就起源于谷雨,延续二千余年至清道光年间被易名为渔民节。

农谚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侗族也有“清明下旱种,谷雨撒迟秧”,说明清明至谷雨之间特别适合劳作播种。《农候杂占》就载明了缘由“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一年之计在于春。顺治在《春雪》中写道:“农事东畴堪播植,勤民方不愧为春。”乾隆在《采茶歌》中言:“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

乞巧乞巧,乞求智巧

七月七,乞巧节,初为妇女乞求智巧,后为情人相会之节。其源于汉代民间做各种面点陈列于庭院,邀请天上织女来品评,以促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

“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除此之外,《豳风·七月》中说: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描述的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农耕图。

九月九,辞青晒秋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经历了春耕、夏耘,秋收也是一年之中的农忙之季。辛劳了许久的劳动人民,在这个“晒秋”旺季,是劳动一年获得回报的日子。(晒秋:农民晾晒农作物于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悬窗屋顶等场所,是传统农俗之一。)

在收成看天的古代社会,重阳为“辞青”日。草木随后逐渐凋零,气候并不利于大部分农作物的生长,劳动人民也因此才能有机会稍微得以喘息,以全家出游来过一个节日,不过这是在有好收成的前提下。

劳动,不可或缺

白居易有《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的是端午五月五麦收时的农忙景象。“三月三”黄帝生辰则是上巳节,歌词中经常出现的“流觞”,就是指这个节日的习俗水边引宴。“六月六”曾被定为“洗象日”,有些地区是“伏羊节”,有些民族是“祭牛节”。

这些“双数”的节日是从“正月正”到“九月九”,几乎囊括所有比较盛大的祭祀或其他活动的节日,这也和古代劳动人民生产活动主要集中在这九个月中有关。所以,劳动人民祭天、祭地、祭水,祈求五谷丰登,以使自己的劳动劳有所获。劳动无论古今,都如呼吸一样不可或缺,人们清楚地意识到劳动给身体和心理上带来的欢愉和满足。

诗歌起源于劳动,南宋范成大说田园生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充满诗情画意,逸趣横生。

1.劳动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其实与“劳动”有关的节日,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天,某一个节日。年复一年,过了今年的“二月二”,还有今年的“九月九”,还有明年的“二月二”。在这个循环中,劳动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2.管理是为了更有效地劳动

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世界著名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和至今仍灌溉着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表明,几千年前人类就能够完成规模浩大的、由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工程。它们宏伟的建设规模都是人类管理和组织能力的见证。不管当时人们怎么称呼管理,得有人计划要做什么,得有人组织人们去做这件事,得有人指挥人们去做,以及采取某些控制措施来保证每件事情按计划进行。

职业没有贵贱,劳动是神圣的。因为每个人的使命不一样,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我们告诉小孩子,有几项基本的东西,是能够让人泰然自足的。第一,勤劳;第二,节俭;第三,认真;第四,负责。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
白癜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gs/5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