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好迎接惊涛骇浪写在年新年

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前段时间去了趟贝尔格莱德,应该说这是一个美丽的欧洲城市,这里城市居民的生活和欧洲其他国家并无二致,下图是贝尔格莱德的夜景,和欧洲大多数的城市一样,市区有一条河流经过,确切的说是萨瓦河在这里汇入多瑙河。

对我而言,这个城市我最想去的地方,还是年北约大空袭的遗迹,尤其是中国大使馆被炸之后的遗址,我相信这也是每个到贝尔格莱德的中国人必去的地方。在20年之后,整个城市已经几乎完全找不出发生过战争的迹象,完全是一个和平的城市,当然了,市区仍然保留了几幢被北约空袭炸毁的大楼,作为战争的遗迹。

在北约空袭的国防部大楼遗址附近的街道上,挂着一些横幅,横幅上面是一些年轻的塞尔维亚士兵的相片,他们的生命都定格在了年的四五月份,应该是死于北约空军的空袭。

当然作为中国人,到贝尔格莱德必去的地点,还是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遗址,但是非常遗憾,遗址并没有保留下来,在原来的大使馆地皮上目前正在施工建设的是一幢大楼,看了下是中国文化中心,当时心里想,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大使馆的残垣断臂,北约导弹的巨大弹坑,是中国在欧洲唯一的战争遗址,是多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历史遗迹,如今却被完全推平重建,再也看不到了。

唯一的纪念物是一块贝尔格莱德市立的纪念碑,上面用中文写着:”谨此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塞尔维亚共和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刻给予的支持和友谊,并谨此缅怀罹难烈士。塞尔维亚共和国贝尔格莱德市敬立”。

作为中国人自己,我们没有在这里设立任何的纪念设施和保存遗迹,似乎我们没有想过要在这里保存历史的记忆,如果没有贝尔格莱德市立的这块碑,这里会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唯一值得宽慰的是,纪念碑的周围放满了中国人摆放的鲜花。

我们把时光回到20年前,

北京时间年5月8日凌晨5点45分,当地时间7日晚上11点45分,两架北约B-2重型隐形轰炸机向中国驻南联盟共和国大使馆,发射了5枚精确制导导弹(JDAM)(确切的说是6枚,有1枚中途坠落),

造成大使馆内3名中国记者(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和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夫妇)丧生,数十人受伤,使馆建筑严重损毁。

下图是当时受损的大使馆外观。

非常幸运的是,大使馆被击中之前,有十几个中国人在院子里面一边看北约的空袭一边聊天。

晚上11时半,潘占林大使见天色已晚,而且天气又变得很凉,就劝大家早点休息,于是人们返回了楼上宿舍,而导弹来袭时间是11:45分。如果他们没有上楼,那么死亡人数将是一二十人甚至二三十人。

根据潘占林《战火中的外交官》记录,

除了四枚导弹击中大使馆之外,

第五颗炸弹落在大使官邸中央,从屋顶一直钻到地下,严重损毁了潘大使所住的官邸。“北约对我特别关照,给我单独预备了一颗炸弹,”潘占林大使回忆。

所幸的是它没有爆炸,“不然牺牲者的名单上,还会再添一个名字。”

注意看下图,中国大使的官邸和大使馆大楼是分开的,有一枚单独的导弹击中了官邸。这充分说明袭击者非常清楚大使官邸和大使馆的位置,这绝不可能是误炸。

年正是美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反华气氛浓郁的时候,同时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关键时刻。

在使馆事件发生之前的年4月6日,中国总理朱镕基访问美国,推动中美签署中国加入WTO的协议是这次访问的主要议程,最终双方没有谈成,这是一个重大挫折。

根据《变化:—年中国实录》,作者:凌志军,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书中把谈判濒临破裂,双方最终无法签约的一天成为“朱镕基访美最黑暗的一天”。

实际上,朱总理是带着巨大的诚意想在美国签约,根据书中的记载:

朱总理在记者会上告诉美国记者,他的国家和美国在世贸组织问题上已经清除了主要障碍,“如果要我说老实话,现在的问题不在于差距有多大,而在于目前的政治气氛”。

有人提到,香港报纸上说他给美国人“送大礼”来了。他说他正要谈到此事,这种提法不正确,因为“大礼就等于政治献金,对克林顿总统十分不利啊”。

然后话锋一转,说中国要加入世贸组织就必须符合它的游戏规则,“不做出让步是不行的”。记者追问中国“让步”了什么,他就不再往下说了。”

实际上,中国对签约抱有巨大的诚意,总理带队亲自到美国,并且做出了让步,但是最终未能签署协议,是因为克林顿对协议的签署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根据中国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回忆,

朱总理到华盛顿后,克林顿对朱总理非常热情,请他去白宫一间房子一间房子地参观,而且做了很好的准备。

但是当时克林顿也亲自对朱总理讲了不签署的政治决断,

克林顿说“如果现在就马上签署中美关系协议,我担心大多数国会议员将会投票予以反对。美国签署WTO协议是需要国会的批准,因为要解决中国的最惠国待遇问题,即便最后签了协议,如果不能够得到国会大多数人的支持,等于没签。”

克林顿提到了五件事情对达成协议不利:

第一是所谓中国窃取美核技术的问题,那是炒作;

第二是所谓中国的政治献金;

第三是涉华卫星问题;

第四是非法转让美国技术的问题;

第五是人权的问题。

这五个问题让克林顿最后下了政治决断,是美国的政治气氛不对,所以不能签协议。

克林顿出于美国的政治气候的考量,他没有把握能得到大多数美国议员的背书,所以决定不签。克林顿对朱总理讲,我对(美国)国内存在这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结感到尴尬。这就是为什么4月份没有达成协议的原因。

上面五条中,我们对第一条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年在中国的媒体上出现很多的一个名词就是W88核弹,美国人认为中国掌握了核弹小型化技术是因为偷窃了美国的技术,还逮捕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工作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文和,指控他间谍罪。

当然后来证明李文和是被冤枉的,年,李文和获释,还获得了美国政府和媒体的赔偿,这是后话。

由于当时克林顿判断美国国内政治气氛不适合现在签署中美协议,于是他决定向中国提高要价,做姿态给美国国内的强硬派看,而负责谈判的巴尔舍夫斯基在接到克林顿的新出价时,就知道这是中国人不可能接受的要求。

根据《变化:—年中国实录》,

在朱镕基还在开记者招待会的时候,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的官员在会场外面散发一份“中美联合声明”,还有一份长达17页的附件,把中国人的“出价”全都公开了,而这些出价很多其实是美国人对中国提出的要求,中国并没有同意。

白宫(这样做)不过是想告诉后院里那些说三道四的人,他们正在逼中国人让步,而且已经大见成效。

但是朱镕基和他的随行人员都被激怒了,美方公布那个“声明”之前没有通知中方,更未经过中方同意,还说那附件上所谓“最大的让步”,只是美国人的要求,中国人没有同意,双方针锋相对。

拉德饭店有个盛大的晚餐会,是专为欢迎中国总理的来访举办的,好几百人坐在那里等着客人来临。预定时间过去一个小时了,朱镕基匆匆进来,随行人员中缺了好几位。“今天是个糟糕的日子。你们知道我刚才为什么迟到吗?”,朱总理一进门就向主人解释,“就因为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出现了麻烦。”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听他接着说:“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已经做了很大让步,但是美国方面还要我们做更大的让步,我不是担心要下台,我担心即使我签了这个协议,我现在没办法说服我们中国老百姓呀!”

朱镕基在拉德饭店里的同时,另一边威拉德饭店里中美谈判始终没有结果。到了第二天凌晨2点,等在外面的记者得到消息:谈判濒于破裂。巴尔舍夫斯基说她要撤出了,吴仪反击说中国总理离开华盛顿的日子不会因为谈判无果而延期。言外之意是中国人打算空手而归了。

如前所述,巴尔舍夫斯基本来不想这样,现在看到这局面,于是又坐下来,这样又熬了三个小时,她和中国人就《中美农业合作协议》达成一致,并同意取消美国单方面发表的声明,删除附在声明之后的三个附件,让中国人找回了部分颜面,但“一揽子协议”最终还是没有签署。天将破晓时分,朱镕基所说的这位“最难对付的谈判对手”巴尔舍夫斯基走出来,向等候在外面的记者宣布这一切。

年4月14日,朱镕基的专机从波士顿洛根国际机场起飞,离开美国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中国人的飞机刚刚离开华盛顿,国会议员就开始指责白宫可能失去了与北京达成一项有利协议的机会。

那些最有影响的报纸——《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几天以前还在指责白宫对北京过于软弱,现在却又不约而同地说它没有弹性,连这么好的协议都不知道拿下来,还说此举造成的后果难以估量。

那些大公司的老板看到中国人一下子做出那么多让步,以为大功告成,全都惊喜万分,忽然听说白宫还是不肯签约,都说克林顿的愚蠢让美国“错过了火车”。

参议院财政委员会把巴尔舍夫斯基叫来向他们报告谈判情况。

有人说白宫已经失去一次有利可图的机会,有人说白宫正在逼中国人收回已经做出的承诺。参众两院从来都是指责白宫对中国过于软弱,老实说,克林顿这一次接受强硬派的主张,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让那些议员满意,可是现在这些议员好像比中国人还要愤怒。

克林顿政府也没有意料到国内竟然是此种反应,朱镕基离开后不久,他亲自给朱镕基打电话,表示希望签署协议,但是被告知需要派人到北京签署。

非常显然,克林顿对国内各方的政治观点出现了判断错误。

各方势力在博弈,以总统为首的白宫政府也会对国会和媒体的反应判断错误,可见其复杂性。

如果一切顺利,那么中美将按照约定在北京正式签署入世协议。

然而一个月后的塞尔维亚时间5月7日晚上11:45分,发生了美国导弹袭击中国大使馆事件。

比较一致的是,普遍认为这是一起蓄意的攻击行为,但是关于此起事件发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回忆录和访谈里面找到端倪。

以下文字来自克林顿的自传《我的生活》:

“5月7日,我们遭受了这次行动中最严重的政治挫折---北约军队轰炸了在贝尔格莱德的中国大使馆,造成三名中国公民死亡。

我很快得知炸弹命中的是预定目标,但根据中央情报局的过时地图,中国大使馆所在位置被错误地标为一幢用于军事用途的塞尔维亚政府办公楼。这类错误正是我们一直要极力避免的,因为军方一般使用航空摄影确定目标;

而且在此之前,我和比尔.科恩,休谢尔顿,桑迪伯杰一周见面几次,确定要轰炸哪些有影响的目标,以最大限度削弱米洛舍维奇的力量,并将平民伤亡降至最少。

事件发生后,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极其沮丧,立刻给江泽民主席打电话道歉,但是他没有接,所以我在公众场合一再道歉。

接下来三天,抗议在中国各地不断升级。在北京的美国大使馆形势尤为严峻,尚慕杰大事发现自己已被团团包围。中方认为轰炸是蓄意所为,拒绝接受我的道歉。

我最终在14日(宁南山注:5月14日)和江主席通上了电话,我再次表示道歉,说我敢确定他不会相信我会故意命令轰炸大使馆。江主席说他知道我不会这样做,但也说他确信五角大楼或中央情报局中有些不愿意看到我和中国接触的人,可能会故意在地图上做手脚,从而在两国间制造麻烦。他说,很难相信像美国这样技术如此先进的国家会犯这种错误。

我自己也很难相信,但事实不容改变。最终我们克服了这个障碍,但道路曲折而又漫长。我随即任命海军上将乔.普里赫担任新的驻华大使,他即将以太平洋美军总司令的身份退役。中国军方非常尊敬他,我相信他能帮助修复两国间的关系。”

在中国领导人的传记《他改变了中国》里面,该书经过中国官方审批后得以年在中国内地出版,里面对使馆事件是这样描述的,

“大约在同一时候,克林顿总统打来一个热线电话以表达他个人的歉意,但江拒绝接听电话。”中国领导集体已经作出决定,任何来自美方的道歉都必须以国家的名义正式作出,而不应该在两国领导人之间私下进行。克林顿放弃了外交礼仪,“公开并反复地”道了歉。

  同一天,克林顿正式致信江,“代表美国人民”对炸馆事件表示“道歉和真诚的哀悼”。他强调说,这次袭击事件“绝对不是蓄意的,也不是故意的,而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我不怪人们为此而不高兴,我本人也对此感到不高兴”,克林顿说:“但我们在这件事情上需要把握分寸。”

  5月14日,在经过一周的紧张沉默之后,江主席接听了克林顿打来的一个电话。在30分钟的交谈中,克林顿再次对这一悲剧表达了他真诚的遗憾,并向受伤的中国使馆人员致以慰问,向遇难者家属表示哀悼。

  克林顿后来描述了他在炸馆事件后与江的第一场谈话。“我再次道了歉,并告诉他,我确定他不会相信我会在知道的情况下袭击中国使馆。江回答说,他知道我不会这么做,但他相信五角大楼或中情局中有人并不赞同我扩大与中国的接触,他们可能存心在地图上做了手脚,以引起我们之间的裂痕。江很难相信,一个像我们这样技术如此先进的国家会犯这样的?错误。”

  ?然后克林顿若有所思地说:“我也很难相信,但事实就是如此。”克林顿向江保证,将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并会尽快让中国人民知道事件真相。江表示,他“注意到”了美方的道歉,这个外交辞令意味着北京最终愿意接受克林顿的反复道歉。江声明,那些抗议活动都是人民自发的反应,并告诉克林顿,要想修复两国业已受损的关系完全取决于美方。

  第二天,中国的官方媒体醒目地报道了克林顿的道歉,这场危机的热度达到顶点后开始消退。所有的全国性报纸都在头版报道了克林顿道歉的事,同时在显著位置还报道了江呼吁中国人民化悲愤为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未来不会再受到类似欺侮的强大国家。

在两国领导人的传记里面,对5月14日的通话内容记录是一致的,即中国领导人的判断是美国内部反华鹰派势力不满白宫政府的对华接触政策,故意制造事端。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克林顿的自传里面,先是说是误炸,然后是借中国领导人之口说出攻击原因。而在中国领导人传记里面,则是引述了克林顿自传里的内容。双方达成了一种默契。

同时这次通话也成为了转折点,之后该起事件在中国开始走向降温。

在年的时任中国驻美国大使李肇星后来写的书《说不尽的外交》里面,对当时的事件是这样描述的,

里面描述了美国白宫政府对轰炸大使馆事件进行多次道歉的内容。

“5月8日晚上,美方提出奥尔布赖特国务卿紧急要求深夜来使馆见中国大使,并说国务卿已在赶往使馆的路上,这很罕见,因为平时都是大使去国务院见国务卿。不一会儿,奥尔布赖特就带着皮克林,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罗斯顿,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李侃如和几个保镖来到使馆。”

“总统还提出希望与江泽民主席通电话,直接向江主席解释。事件发生后,她一直想和唐外长通话,但未获中方答复。”

在李肇星严肃要求奥尔布赖特代表美国政府向中国人民正式道歉之后,

“奥尔布赖特要求休会5分钟,好让她和助手们商量商量,她商量完之后对我说,为表示美方的重视和歉意,请我再次报告北京,克林顿总统和她愿分别同江主席和唐外长通话,向中方表示道歉”

5月9日,克林顿就炸馆事件给江主席写信,表示“对发生在中国驻贝尔格莱德使馆的悲惨场面和人员伤亡表示道歉和诚挚的哀悼。”克林顿还希望在江主席方便的情况下通电话。

5月12日,我会见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他说,凭他对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和美国政府决策机制的了解,美国总统绝不会故意下令轰炸中国使馆。克林顿致信江主席并公开表示道歉是真诚的。据他所知,克林顿上台6年多来就美国的过失行为向外国政府和人民道歉,这还是头一次。

克林顿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决定在白宫会见中国大使。5月13日,我和刘晓明公使,何亚非公参一起去白宫。出发前,我们带了一本吊唁簿。

一坐下来,克林顿就郑重的要求我转达他对遇难者家属的道歉和慰问。我允予转达,又明确表示:这三位遇难同胞不只是他们父母的儿女,还是中国人民的儿女,所以总统先生应该向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道歉。我还一字一句的说:“中国人特别重视白纸黑字,所以请总统先生将道歉写下来。”随后,我将带去的吊唁簿交给克林顿。

克林顿沉默了一会儿,拿起笔在吊唁簿上写下来一句话:“对死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对其家属和中国人民表示真诚的歉意”。

签名后,克林顿对我说,他心情格外沉重,愿再次向中国政府和人民及死难者家属表示深切的哀悼。他和美国人民都对这一事件深感不安,这绝不是美国和北约蓄意所为。他保证,美国将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并及时公布调查结果。

不知什么原因,这件事被美国报纸知晓并予以报道。报道说,克林顿在吊唁簿上写了道歉词,且附有照片为证。

有家报纸添油加醋,评论说李肇星逼克林顿写检讨,美国总统像个翻了错误的小学生在老师面前写检讨。

有一家小报则批评克林顿对中国太软,软得连中国人都认为他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评论调侃道,克林顿给中国写的不是道歉信,而是入党申请书。

多年后,有人问及这件事,我告诉他们,我和我的同事从来没有对媒体说过这件事,之后也没有美国人就走漏消息一事找过我,真不知道是谁泄的密。大家都知道,美国泄密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我后来听说,一些不喜欢克林顿的美国政客也攻击他,说他对中国太软。

请大家注意李肇星大使说的“美国泄密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年10月的今天,相比大家也从新闻上面看到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通话录音被泄露,从而引起了美国民主党对特朗普的弹劾。可见美国内部政治的复杂性,从20年前的克林顿,到现在的特朗普,都会有人不断泄露他们做的事情。

同时李肇星的书中也记录了,和事件发生一个星期之内美国白宫政府克林顿总统和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连续多次以不同形式道歉的态度不同,美国媒体倒是显得咄咄逼人,李肇星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反复和美国主持人唇枪舌剑。

下图是当时美国媒体上最常出现的新闻图片之一,就是美国驻华大使尚慕杰站在玻璃被打碎的美国大使馆的门后面,我们很容易的看出美国媒体的视角

从李肇星的回忆录里面,我们可以看出,

美国国内有强大的力量在反对美国政府对中国做出道歉和低头的姿态,

其实这是非常有趣的,我们假设是美国白宫克林顿政府下令轰炸了中国大使馆,

那么白宫政府的总统以及国务卿随后又多次不同形式道歉的目的是什么?

在中国驻南联盟大使潘占林的回忆录里面,是这么写的,

“为什么北约要轰炸中国大使馆?我认为这是美国某个决策层的有意而为,估计美国的盟友都不知道:事件发生后,英、法、德都不吱声、不表态。”

很显然,潘大使认为中国大使馆被炸并不是美国内部的集体决策行为。

在中国大使馆被炸11个月后,

年4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了7名中情局人员被处罚的消息,

包括解雇一名中级官员和行政处罚六名其他雇员。

而这名中级官员被开除是因为他直接给出了错误目标,导致中国大使馆被炸。

TheCentralIntelligenceAgencyhasdismissedamid-levelofficerwhosetargetingerrorwasblamedfortheAmericanbombingoftheChineseEmbassyinBelgradeduringNATOsairwaragainstYugoslavialastyear,anagencyofficialandalawyersaidtoday.

Sixotheragencyemployees,includingaseniorofficialandfoursupervisors,alsoreceivedadministrativepunishmentsfromthedirectorofcentralintelligence,GeorgeJ.Tenet,fortheirrolesinapprovingthetarget,whichofficialshavesaidwasintendedtobeaYugoslavmilitarysupplyheadquarters,theagencyofficialsai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jt/65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