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与曾仕强教授的几次交往

近日,再次阅读曾仕强先生的书,忆起我与曾先生的几次经历,感慨万千。以下,谨以我的一篇回忆文章,缅怀大师。

世间已无曾仕强

双十一,这个“人为创设”的节日,引发无数人狂欢。我正庆幸自己免俗、没网购一分钱之时,惊闻曾仕强教授离世,一时之间,万千感慨,涌上心头。

我大约是二零零几年时听说过曾老师,那时国内风靡百家论坛。他讲的是中国式管理。我印象不深。曾老师逐渐对我产生影响,主要是从年开始。当时我在一家金融机构,我的领导万刚先生提出,要针对高净值客户人群进行家族财富传承的引导教育,他强调了这样的理念基调:要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不能光传承财富,更重要的是传承家风。这一点,与曾老师的教诲完全吻合。如能创造性地进行策划,请曾老师担纲、现身加持宣导,最好不过。于是,我和同事雅元被指派着手策划一系列由曾老师亲临指导的推广工作。我们规划了十二集系列电视片、一本图书和几场讲座。曾老师欣然答应了。

当时,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直接和这样一位名家近距离接触,而且是共同推进一项有意义的事。

第一次见到曾老师,是年。在做好了电视片的筹备工作后,大约5月份,我和雅元一同前往北京大兴的星光影视城拍摄现场。那天,负责曾老师大陆推广工作的李志峰先生安排了同事周军先生、编导林晓东女士和央视的拍摄团队,已经等候在那里。李志峰先生跟我说,曾老师想见一下你。我当时欣喜异常,虽然还没怎么读曾老师的书,对他也不太了解,但出于对名人的敬意,还是非常紧张和期待。在演播室外的一侧过道里,曾老师正等着我,他和我握了握手,非常和蔼可亲。我看不出他已经80多岁了,只觉得是60多岁,容光焕发、慈眉善目,就像一位令人亲近的老爷爷。我现在不太记得自己当时都说了些什么,但感觉是作为年轻人的意气风发,虽不至于张狂,但肯定言辞略有浮夸,表达了诸如请曾老师放心,我们后续将调动大量资源对项目进行推广等等意思,仿佛曾老师也将从中受益。后来,我对曾老师更多了解、深入阅读了曾老师的书之后,内心才深感羞愧:曾老师岂是希望从该项目中获得美名,他是真实地感受到传统家风推广对于现代年轻人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当代社会保持家庭和谐的价值。大师级人物的思虑,是力求“继绝学、开太平”。

接下来的几天,曾老师每天面对镜头和我们几个工作人员进行节目录制,上午和下午各好几个小时,每次都是工作人员给他先精心化妆,然后他每讲一个半小时左右就休息一会儿,每次都是脱稿,但从不会有任何突兀或上下衔接不连贯之处。这种工作方式非常高效,但对于一个80多岁的老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身心俱疲的消耗。曾老师从不故作高深、从不运用晦涩的文词,永远都是用最淳朴易懂但又最准确、耐人寻味的语言,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娓娓道来。

这个系列的电视片一共12集视频,后来在一些重要的视频网站均有收录。约半年后,视频及文字实录以《长安家风:家庭传承12节必修课》为书名,通过西安出版社面市,为著作等身的曾老师再添一个作品。这本书我读了好几篇,而且自此开始不断买入和细读他的其他著作,不仅如此,还在亲戚朋友间大力推荐。可以说,正是这次从真人到图书的接触,让我对曾老师有了新的认识,深感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智者。

几个月后,我和雅元又开始马不停蹄地筹备曾老师与我们公司高净值客户的见面会。年8月西安香格里拉酒店的见面会,迎来了数百位嘉宾、粉丝。当时,《长安家风》(含光盘和图书)已经出版(光盘版由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出版),与会者人手一套。我去迎接曾老师入场。

这是我第二次见到曾老师,也是最后一次。他在房间整理东西,还没来得及穿上出席活动的礼服。他开门让我进去时,我惊讶地发现,一年不见,曾老师消瘦了很多,和上次见时相比,突然显得“弱不禁风”了。这次活动非常成功,会后大量客户邀请曾老师在图书上签名。当晚,曾老师和我们工作人员一起就餐,人不多,且是非常私密的环境下,这次曾老师出人意表,语出惊人,提及了一些神奇的事。之前我便听周军先生说过曾老师是个通“神通”的人,只是从不宣扬,所以外界并不知晓。这次餐宴上,一位科研爱好者幸运地听到曾老师对他前世因果的解说,我突感一股莫名的兴奋,觉得曾老师不仅是智者,更是神奇之人。

后来,我没有再见过曾老师,但一直在买他的书、看他的书,见字如面,总觉终有再见、当面讨教的机会。大约在年3月,周军先生给我寄了一本曾老师的新书《我是谁》,这本书从内容到风格和此前任何曾老师的著作相比,都迥然不同。内容方面,谈的是他一直缄默不提的人的灵魂,风格方面,运用了很多抽象概念乃至现代科学的前沿知识。虽然之前有关曾老师的神通说法以及上次宴席上的经历,已经让我对他更多了一份钦敬,但这本专题论述灵性成长的新书,着实让我心意满足:觉得自己以前看了多本灵性成长方面的书,很多内容与此书隐隐契合、互为照应,有一种自己和曾老师走在“同一条路上”的幸运感,但我也有一种直觉:这本书在曾老师著作史上如此特殊,是否也预示有什么大事要发生?是曾老师的学问、研究领域自此要转变?曾老师以中国式管理成名,后来治易经,对道德经、论语等国学更是深有研究,难道以后要从哲学转向神学?我百思不解。

几个月后,我惊闻曾老师罹患癌症,性命堪忧,大量粉丝在微博上发愿,祈盼曾老师早日康复。幸而曾老师最终战胜了病魔,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他还将自己顽强与病魔艰苦“搏斗“的经历一一讲述,希望癌症患者们不要气馁。当然,我个人猜测这仅仅是表面的一层意思,叔本华尝言,天才有双份的理智,一份为自己准备,一份为世界准备。我深信,曾老师还在展示一种信念:也即以身试“理”——中医抗癌、不服西药,彰显中西文化与智慧的对比。这样一个留洋英美的学者,经过多年研究,坚信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比西方更靠谱,骨子里有一种文化道义担当的精神,正如他倡导全球华人敬天祈福一样(目前该活动已经举办了好几届),他想的是中华千年帝制自年宣告终结之后的一百多年间,整个汉民族在敬天祈福传统上出现断代缺位。对此,他肯定是站在民族群体意识层面深感忧虑。如果不是深负民族福祉的担当,为何要以80多岁的高龄不断奔走呼告、争取汇聚更广博的力量,推动华夏文明的延续和现代升华?据医生说,今年10月的敬天活动之后,曾老师的癌症突然复发、恶化,自此人神永隔。

回想我与曾老师的几次接触以及我对他的理解,这是一个







































早期白癜风如何治疗
用什么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zz/38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