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曾仕强老天给了你很多资源,可惜大

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巴尔蒙特

“作业做不完有什么关系,早睡早起身体好,现在去睡觉。”

这是曾仕强上小学时,母亲对他说的话。在这位和易中天、南怀瑾齐名的国学大师看来,家庭的教育,也是老天无形中给自己的一份资源,无论好坏都有其道理。

在国人眼里,曾仕强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式管理之父”。不仅因为他在企业管理、人际沟通和易学研究上卓有建树,更是源于他用自身践行所得教会世人——如何经营好你的一生。

曾仕强教授

在曾教授众多讲座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课题必然是“人生”“命运”“时间”三个词,其中广为流传的一句是:其实人一出生,老天给了你很多资源,可惜大部分都浪费了。

乍一听,这句话里有很多矛盾之处,让我们想反驳,比如:现实家庭的贫富差距、婴儿出生时的身体机能差异,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有的人生来残疾,有的家庭被战争破坏,用抖音上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光是活着就很艰难了”,他们拥有的哪里能叫资源,简直是苦难。

那么一代大师是如何证明老天公平的?要修得人生圆满又该做好哪些事情?这还要从曾仕强教授60岁那年的考博说起。

01浪费了大半辈子的稀世珍宝

今年双十一刚过,大部分网友还在回味狂欢购物的热潮,曾仕强的儿子曾以仁平静的发了一篇文章,以悼念年同日逝世的父亲。

这位重要的家庭成员离开两年后,曾以仁叙述的口吻没有过于沉重,字句间却有无法遮掩的不舍和忧伤:“我们还一直在调整,真的很难适应没有您的日子。”也许是曾仕强一直以来都在用“生死有命,重在享受过程”的观点影响家人,当儿子写下悼念文时,更多都在谈父亲以身作则对自己的影响。

曾以仁

在父亲的教育中,对曾以仁启蒙最大的,还要属“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宏大的问题。曾仕强给出的解释,简明而又平易近人——人生就是不断提升自己,改善品德修养,不怨天不尤人。其他事不必太计较。

做到这些的还必须坚持一个初心,就是曾仕强一直强调的“别浪费老天给你的资源。”在这点上,他自己做到了吗?儿子曾以仁透露了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秘密。

接近花甲之年的曾仕强,已经是国际上知名的管理学大师,20多本著作等身,还作为第一位台湾学者登上了《百家讲坛》,是国立交通大学的教授,同时还兼任多个高校和名企的“院长”“董事”“顾问”。那年,他却做出远渡重洋,自费攻读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的决定,这让网友和他的学生们都觉得诧异。

曾以仁说出了父亲当年的考虑,只因早期四处为公众演讲时,主持人们都爱称呼他为「曾博士」,为了给观众一个名副其实的交代,也给了给自己一次自我挑战的机会,曾仕强用5年多的时间拿到了博士学位。

假如曾仕强没有把主持人的介绍放在心上,也就没有他实力和声望的又一次提升。不得不说时间管理大师对机遇的掌控十分敏锐,把命运给他的好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曾仕强自己却认为,在39岁之前,浪费了很多稀有的资源,直到他的父亲点醒他,他才打开了那本受益半生的书——《易经》。

曾仕强上《百家讲坛》

站在办公室的二楼上,生怕自己晕倒,用曾仕强的话来说,自己当时“一点都不强”。年幼就习惯听从父亲教导,曾仕强觉得现在的状态急需调整,便抽了周末时间向父亲汇报情况。

看着眼前的儿子,39岁就身体虚弱,回想自己因为抽烟过度而积劳的经历,曾父只给了一个建议:去读《易经》。“读《易经》和我生病有什么关系?”曾仕强显然看不懂曾作为校长的父亲,话里有什么深意。

“《易经》是讲道理的,它讲的是未来变化的道理。”从那次促膝长谈后,曾仕强悟出了两个重要启示:

其一,人都是自作自受,现有的后果都是以往的错误决定,所以明智的选择很重要;其二,《易经》作为国学宝藏,暗藏很多人生、命运、社交关系的经典智慧,自己要重新学习,并把所得真知分享给更多国人。

在那之前,曾仕强都以研习西方科学理论为主,39岁后,他捡起了老祖宗给的稀有资源,开始传播易学、胡雪岩的经商智慧、孔孟老庄之道……

面对人生中的变化,曾仕强的智慧就在于,没有麻木对待、视而不见,也没有浮于表象,而是通过反思自身原因,根据个人发展目标去调整提升,把“低谷”变成了触底反弹的机会,为自己打开了更广阔的的发展空间。

02胡雪岩是怎么把控好机会成功的?

在大大小小的讲座中,曾仕强提到最多的人物就是胡雪岩,能在他的标准下称之为“成功”的人,必定有不凡之处。换句话说,这是个懂得把老天给的资源用到极致的人。

为了充分表达自己对晚清时“中国首富”的欣赏,曾仕强还专门出书《胡雪岩的启示》等提炼其成功的要领。

所以胡雪岩出生时都有什么筹码呢?

幼年的他,在家乡安徽湖里村讨生活的办法,是替人放牛。12岁那年胡雪岩的父亲病逝,从家贫到家空,第二年他只能出门闯荡。

杂粮行、火腿行、钱庄的伙计,胡雪岩都做过,并且工种是扫地、倒尿壶之类的下等活儿。史料里记载他“办事灵活”,可见在年复一年的漂泊中,此人没有抱怨,而是稳扎稳打的充实自己。终于在年,胡雪岩被杭州阜康钱庄于掌柜收作学徒,最终以义子的身份继承了价值两银子的钱庄。

胡雪岩

接下来,胡雪岩做了人生中又一个重要决定,在曾仕强的总结中,叫做“守时待命”。

和西方拼搏力争的态度不同,曾仕强把这种巧抓机遇的思维方式,看成是在被动中寻求主动的东方智慧。

具体行动就如胡雪岩一样,在枯燥乏味的日子里善于观察,“天无言,天垂象”,把老天无意中反馈出来的现象拿出来分析,从而找到自己的使命并加以利用。

于是,在被大家嫌弃的人里,看到了流落杭州的王有龄,还主动上前搭话,才得知这是个买官后北上,中途落魄、家父病逝的候补官员,胡雪岩当机立断,把收债拿回来的两银子赠给王有龄。

阜康钱庄的银票

相比别人的故步自封,胡雪岩抛开世俗的短视眼光,选择“雪中送炭”帮扶不同行业的朋友。可见一个人成功的开始,离不开广阔的人脉和丰富的异业交流。

随着王有龄的升官发迹,胡雪岩也把生意从湖州丝行做到了“阜康钱庄”,之后结识位高权重的左宗棠,便开始了现在大家说的“红顶商人”之路。

胡庆余堂中药店

胡雪岩创办的胡庆余堂中药店现在仍在营业,在当时富甲一方,个人资产高达二千万两以上,连马云都认真读完过两遍他的传记,可见他确实是个知天命的人,还是个知道如何选择、懂得抓住机遇的人。

但众所周知,曾穿着黄马褂风光一时的胡雪岩,最终钱庄倒闭被朝廷革职,追剿欠款的正是他多年的“臂膀”左宗棠。为什么胡雪岩最终还是没得善终呢?在曾仕强提出的“人生三件事”中,还有个课题,似乎连胡雪岩都没处理好。

03人生达到巅峰只需做好这三件事

“当你面前有一块石头的时候,你是当绊脚石还是当垫脚石要自己决定。”这是年,曾仕强在接受新浪读书采访时说的话。

5年后,曾仕强面前的石头出现了。年9月,医生告诉曾仕强,癌细胞已经扩散,错过了开刀的黄金期,就像他曾经教育儿子曾以仁的话,那一刻他也只能对自己说:你只是一个平凡人。还有太多值得探索学习的事情。82岁高龄的他,开始了自己的新课题——和疾病相处。

之前曾仕强提过人生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是知道此生为何而来,找到让自己废寝忘食、不觉辛苦的人生使命;第二件是知道如何完成,找准方法、聚焦重点,选择性的做成事情。

最后一件事,就是知道如何做得更好、精益求精。在前两个阶段,一个人其实已经能达到外界看来的“巅峰时刻”,而最后一件事是最漫长也最容易挫败的,要维持做好的状态,同时还需突破瓶颈达到新的高度。

曾仕强深思熟虑,还是决定用已有的管理经验,去处理“癌”,并把自己的心得公之于众。

“怎么办呢?那就用放射线治疗。一段疗程之后,它就不痛了。然后停用放射线,与癌细胞共存。”连主治医生都好奇,这老头心里在想什么。

做事要合理,可进可退。和一般病人急于根除的“抗癌式”方法不同,曾仕强不想和癌细胞两败俱伤,而选择“包容共存”。接着他吃西药稳住病情后,开始用中药调理身体。做事要合理,可进可退,这种连主治医生都叹服的思维方式,同样适用于为人处世。凡事给别人留退路,让出余地的同时也让本来紧张的敌我关系,化为了另一种“两方共赢”的宝贵资源。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把“自”摆在前面。就是说你自己先拿出一套,然后才有办法知道老天会怎么样。在治疗过程里,曾仕强始终把的手放在主导的遥控杆上,没有过于慌乱把所有压力都给医生,也没有执拗到只按自己的想法做事,而是积极寻求帮助,同时不放弃自我思考,保持正常生活的秩序。

巴顿将军曾说:“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这个人从顶峰上跌到低谷时候的反弹。”

最后两年时光,大师没有选择倒下,其实他当时软弱一下,就此停下所有工作养病,也不会掩盖他燃烧大半辈子发出来的光芒。可他再次把自己的患病经历当成老天给的资源,开心的接受这份考卷,从容作答、慢慢化解。

年11月11日,曾仕强教授陨落,离开前带病四处演讲,在著名主持人李咏去世时,他说过那么一段话:“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别等,别遗憾。”这位时间管理大师的人生,应是没有遗憾了。

本文内容为原创,如有转载需求,请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jt/6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