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东欧,今年都是个暖冬,到达贝尔格莱德的第一天,迎接我的就是煦暖的阳光,之后的几天也都没有明显的冬意。
直到离开贝尔格莱德那天,天下起了雨,淅沥的冬雨如同密集细线织成的幕布,笼罩着共和国广场上那些坚实而老旧的建筑,笼罩着这个热闹的城市,也笼罩着我回忆中烙下的慌乱和彷徨――是的,昨晚我在这里丢失了我身份证、信用卡和所有现金。(沿途的雪景)没多久,车子驶出了这座难忘的城市,开始在山地和原野间奔驰。雨渐渐小了,雾气却很大,山风吹来一大片水雾,能见度降到了不足20米。从迷朦的雾气中,终于可以感受到冬天的塞尔维亚,一洼洼薄薄的白雪不曾完全覆盖住山坡上枯黄的草甸,而远山积雪的松树林在云雾缭绕间仿佛水墨国画一般,充满留白之美。中午时分,淡绿色的德里纳河终于出现在了眼前,虽然雨停了,但灰沉沉的天色并没有放晴的意思,空气中依然弥漫了水雾之气,目之所及处皆被披上了一层薄纱,仿佛不愿将这尘世间的万物表露真切,只有清澈的河水在深灰的天光下隐隐透露出一丝本来的绿意。(德里纳河)
著名的河中木屋修建在德里纳河一处宽阔的河湾上,这座伫立在河中巨石上的木屋建成于年,据说是当年喜欢在河里游泳的两个少年为了方便休息而建的,后来小屋曾经6次被洪水冲毁而又重建,最后在年因为登上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才终于名声大噪起来。(河中木屋)
这幢小木屋建在巨石的之上,混凝土基础支撑着又高出岩面1米多,凸显出它的巍巍屹立。建筑本身倒是十分简单,咖啡色的墙体,深绿色的坡屋顶,通透的窗子和露台毫不吝啬地袒露出它的真实和不真实。清冷的河水升起依稀的雾气,弥散在河中小屋的周围,初春的朦胧面纱为它添上童话式的美感。坐在河岸边温暖的小餐厅里,一边品尝着烤香的河鱼,一边欣赏这样的风景,我已开始忘却之前的种种沮丧,没有什么比享用当前的美好更为重要。离开德里纳河,继续向南经过乌日策,再往西驶向边境方向,而木头村就在离边境不远的一个山坡之上。上山之前,先到达的沙尔甘8字线火车站,这里保留着少有还在运行的窄轨距列车。这段铁路原本属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到波黑萨拉热窝的一条主干轨道,在上世纪承载着巨大的运输量,直到年随着公路运输的发达而停用。近年,其中一段被保留下来8字轨道经过重新改造成为了观光铁路,上面行走的则是复古的蒸汽机车、全木制车厢,火车共穿过10座桥,22条隧道,如果从空中俯瞰,仍可以看到一段经典的8字形的轨道。(沙尔甘8字线火车站)
在温暖葱郁的季节,这里的小火车是游客们追捧的观光项目,一天只有四趟的列车可谓一票难求,大家都希望坐上慢悠悠的火车穿过美丽的山林和原野,在开放式的车厢里感受塞尔维亚山区的自然气息和那种时光倒流的体验。而在隆冬时节,火车已经停运了,皑皑的白雪铺满了铁轨的路基和站台,只有两道深灰色的铁轨在雪地上向远方蜿蜒,而两旁萧瑟的枯树更添了浓浓的冬意。冷清清的火车站既没有工作人员,也鲜有游客,深棕色的站厅木屋顶上铺着厚厚的积雪,旁边的库房里停着一个绿色的蒸汽火车头,虽然崭新鲜亮,却如同蛰伏的猫头鹰,静默于漫长的等待。(蒸汽火车头)
从火车站旁边的公路爬上山坡,很快就来到木头村的入口。木头村是塞尔维亚著名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为拍摄电影《生活是奇迹》而建造的,有人把这里称为“现实中的乌托邦”。年出生于南斯拉夫萨拉热窝的库斯图里卡拍摄了许多以巴尔干半岛为背景的优秀电影,擅长用荒诞、幽默甚至近乎癫狂的超现实表现手法来对抗世间的仇恨和苦难,作为一个出色的悲喜剧大师,他曾获得过一次柏林电影节、两次威尼斯电影节、三次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影片或最佳导演奖,是至今世界四大电影节中“得奖率最高的导演”。库斯图里卡曾说过:“《生命是个奇迹》更加接近我本人,它是一首歌谣,通过它,我试图同时探索戏剧、诗歌和喜剧三个领域。”(在木头村远眺附近的村庄)
木头村最初仅仅是为电影拍摄而搭建的场景,但随着电影在年上映并大获好评,相继获得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法国国家教育系统电影奖提名和法国凯撒电影最佳欧洲影片奖,木头村也变得知名起来,后来这里被扩建为民俗村,并逐渐成为了塞尔维亚的著名旅游景点。有人因为电影而来此寻找那个乌托邦的所在,有人来到这里而接触到这部出色的电影。幸而尽管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但人们并没有忘记那部电影,也没有忘记这个村子的起源,木头村继续承载这份电影文化的光环,每年一月份,全世界的导演都会在此举行电影节,据说导演库斯图里卡偶尔也会回到这里住上几天。
(木头村内的老爷车)
《生命是个奇迹》讲述了一个痴迷修建铁路的前南斯拉夫工程师卢卡,为了修建铁路离开城市来了偏僻的山村,在战火中他所经历的爱恨情仇的故事。片中卢卡所到的山村便是麦卡尼克山上的木头村,这里的房屋按照塞尔维亚传统修建,简朴的两层坡屋顶外楼梯建筑,但无论是房子、桌椅,还是广场和道路,皆用当地木材打造,是名副其实的木头村。原本的塞尔维亚并不曾有这样的木头村,因为这部电影,因为导演的奇思妙想,一个神奇的木头村就这样出现了,这个小小的村子里不但有住宅,还有教堂、影院、商店、图书馆、医院、酒吧、餐厅,可谓一应俱全,如同一个真实的大型村落。(来自网络的《生命是个奇迹》电影海报)
进入木头村,已近黄昏,浓浓的雾气笼罩着麦卡尼克山,山坡上的村子仿佛多了几分超现实的美感。隆冬在这里的游客不多,大部分是往返波黑和塞尔维亚途中路过转一下就走的,他们通常在下午时分就已经离开。也许因为寒冷、也许因为阴霾、也许因为细细的飞雨,黄昏时分的木头村有种不真实的静谧,却似乎更接近导演想要打造的那个乌托邦。(广场上的白猫)
村子的中心广场的木地板上铺满了雪,一只巨大而略带抽象意味白猫立画矗立在台阶上,犹如从茫茫雪原中走来的奇幻生物。一辆红色和米色相间的复古老爷车停在广场边的两棵矮树之间,散发着淡淡的怀旧气息,无声地将时间拉回到某个过去的年代。散漫的雾气中,村庄之外的远山早已见不到了,而广场对面不远处的木教堂和小尖塔孤独地屹立在白茫茫的云雾背景之下,依稀而寂静。(木头村建筑)
(木头村建筑)
独自行走在村子里,微风吹过枝头簌簌的枯叶,而独享的美好战胜了空气的寒意。我走过错落的台阶,积雪的小径,凝视每一幢古色古香而又各不相同的木房子,那些墙上的壁画、屋前的装置艺术品、雕刻着几何图案的木栏杆,无不透露出一种特别却不张扬的文艺气质,值得细细玩味。忽然,一只全黑的猫从雾气迷离的台阶上缓缓走下来,停在跟前看着我,从圆润的身体、光滑的皮毛和优雅的步姿看来,应该不是在冬季里流浪的野猫,更像是前来向我问好的村子主人,我抚摸着它温柔的大脑袋,轻声地讲述着我的喜欢。(夜晚的木头村广场)
入夜,雨停了,包裹着木头村的除了黑暗,还有浓浓的夜雾和寒意。路灯亮起,被浓雾晕开的暖光洒在冰冷的积雪上、洒在没有灯的深色木房子上,洒在湿漉漉空荡荡的木头小径上。走进冬夜里唯一营业的度假村餐厅,室内温暖的空气一下子将我拥抱着,让人感觉到安定和放松,点一份肉汁鲜美的牛扒和一杯醇厚的红酒,也许是对抗寒夜的最好方法。如果喜欢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