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适度超前于社会生活,用更为现实的话来说,就是学校教育不是被动跟从时代的话语体系,而是要透过教育自身的规律创建引领时代的话语体系。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创建于年9月,在国际化、西式思维喧嚣中,曾仕强教授正本清源,明确提出了以“继旧开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创建了这所国内外教育界已经熟知的以“国学根基”定位,以“国家标准”和“国际视野”来升华的基础教育学校。
那么,这所学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做了哪些事情,又是怎样“继旧开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呢?
我们从两会期间陈宝生部长谈到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4件事中,可以一一找到答案,并且能够从中探究到中国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一、课程与教材建设
陈部长说:第一件事是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个学段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进入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有的是涉及规律性的、有的是涉及方法论、有的是涉及技术层面、有的是涉及审美层面。针对不同学段,适合什么内容,教材里面就进什么内容。
教材是依托,是实现课程价值的学校教育基本工具,可以这样说,课程是学校教育价值观实现的理想载体,教材则是课程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素材,任何国家和任何时代,教材编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以“先学做人”为基本理念,构建起了“关联万物”的学校课程体系,“国家标准,国学根基,国际视野”的课程基本结构,以及由此再生发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马克思)的人”,这其实就是对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课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关怀。那么,具体实施中的教材形态是什么样子呢?
(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各学科课程实施纲要
一所学校的任务首先是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是指落实国家的课程方案以及承载国家课程方案的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至于用什么样的学习材料来完成这一门学科的标准,则可以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按照学生的发展目标,结合学校、教师的课程理解,进行创造性的开设和开发。从纲要到教科书的设计入下。
一是“道德·法治学科”课程纲要。对应国家《道德法治课程标准》(暂时没有确定)以及《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落实核心思想理念、优秀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大方面,强调家庭观念、国家情怀、世界视野内的道法一体。以“感性”课程—“知性”课程—“理性”课程—“悟性”课程来做“天人合一”的道德教育,增加法治类的活动、思辨、规定性课程。教材正在随教学编写。
二是“语文·国学学科”课程纲要。对应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国文读经,选择《易经》《道德经》《论语》为主线,语文·国学课程实施分类推进的策略,多位教师分科共进,熔融一体,构成语文的生命之树。教材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学习五个方面开始编辑。
阅读
诵经
三是“数学·术理学科”课程纲要。对应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充分落实数学学科关于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学习目标,创造性地开设“伏羲数学”“黄帝和隶首数学”、“尧、舜、禹和倭数学”等,采取项目启迪制,从“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勾股定理”、“珠算心算”、“宇宙万物”、“千古图式”等角度引入经典教材。
四是“外语·游艺学科”课程纲要。对应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等,落实并增加“闲暇外语”“游艺外语”“生活外语”“交流外语”学习时间,真正回归外语学科的基本语言与交流功能。英语课也是国学课?!是的,小学一年级第一个月学“水”,第二个月学“木”,第三个月学“火”,第四个月学“土”,第五个月学“金”,“五行”英语;还有三年级的心-身-家-国-天下的英语课程排列
五是“科学·万物学科”课程纲要。落实新的《科学》国家课程标准的学科实践内容,增加中华传统科学、中医理论、地方自然、环保教育等内容。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纳入科学教育,增加养生类,随季节、气候、身体发育的变化,学习养生、保健、中医药、生理卫生等知识。种植出来、养殖出来、制作出来,而且还纳入了互联网思维,形成了“数课”模式。
六是“艺术·精神学科”课程纲要。对应国家《艺术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标准》综合落地。音乐课程主要为“国韵”和“音律”,配合学校的三经诵读来学习;美术课程提升到“美学”的层次来观照;增加“书法”艺术,提供中国文脉。落实《天人合一》《礼乐传统》《大象之美》《比德思维》《中和圆融》《气韵生动》《传神写意》《曲线旋律》《海纳百川》《尽善尽美》《大珠小珠》等课程。艺术·精神教材分合唱、美学、书法等,涉及什么层面,已经全面开设。
书法
七是“体育·健行学科”课程纲要。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修包括体育、健康、心理、劳动技术教育,是一个大体育概念。增加传统体育、民族体育、乡土体育、时尚体育内容。综合开设八大类体育课程:体育与游戏一体化,体育与卫生一体化,体育与道德一体化,体育与养生一体化,体育与心理健康一体化,体育与日常健身一体化,体育与世界游学一体化,体育与劳动健身一体化;还有健行类的课程总摄,如走进博物馆的“馆行课程”,走进泰山的“山行课程”,走近珠江的“水行课程”……文化体育教材在编写中。
中华武术
太极
(二)《易经》《道德经》《论语》构建的经典教材
通过诵读、根脉传承经典,现在学校的《易经》《道德经》《论语》教材是以成语百句的形式来构建的,学校组织专家从三部经典中各选择了几百个成语,编辑成“经典入门教科书”,师生共同学习。
1.开发“《论语》日修”教材,《论语》是“修己安人”的学问,学习延伸到每一天,即“每日修一章句”,通过故事来“修”《论语》。具体教材为:借助师生之间发生的教育故事,从《论语》中寻找可供教育实践的话语来进行分析解读,延伸到《论语》的章句中进行基本落实,师生共同以《论语》日修的方式经历每一天的教育生活。20篇章的《论语》,师生大致需要2年时间便可以例释、研习、成诵、践行完成。学校同时启动曾仕强、曾仕良教授《论语给少年的启示》“每日呈现”课程,以“每日一章《论语》”,附以曾师的“今译”和“启示”,让日修曾师《论语》成为常态。《论语》日修教材在学校“孔子广场”与专用教室使用。
2.开发“《易经》易学”教材,《易经》是生生不息的中国学问源头,学生理解诵读太极、阴阳、四象、八卦之后,构建起心中的“中华易经”模型结构,理解易经的整体学问体系后便可以切入64卦的学习,每周1卦,师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共同诵背,然后通过学校的选修课时间,利用每周半天的时间进行《易经》的选修课学习。将易经学问与各学科的教学相关联,学生跟随“语文·国学、数学·术理、英语·游艺、科学·万物、道德·法治、艺术·精神、体育·健行”课程的《易经》选修时间,将《易经》诵背、内化于心,实践于行。《易经》易学教材在“易经广场”与专用教室使用。
3.开发“《道德经》德行”教材,《道德经》是“上德不德”的学问,学生每日行走在学校的《道德经》广场,在这里开展一系列与天地人相关联的活动,《道德经》广场承载学生日常活动与各种学习活动。这一门课程是最具有动态性的,学生在学校校园里面可以边走边背诵经典,健体、识字、育德融为一体。厚德载物的精神理念在这里融化为一草一木的栽植培育,天长地久的人生夙愿在学生每一日从大地上的跑跳中度过,上善若水的道德情操在学生经典背诵中涵泳于心,最终转化为须臾不离的人生道德。《道德经》德行教材在“道德经广场”与专用教室使用。
4.开发“《做人》养成”教材,《做人》是“日常行为礼仪”的学问,这是对“《论语》日习”课程、“《易经》易学”课程、“《道德经》德行”课程的整合后的行为习惯落地,这一课程从学生的基础行为习惯入手,融合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先构建起“仪礼先行”的教育框架,再构建起“释礼归仁”的课程体系,从学校的各种“仪礼活动”入手,形成“仪礼系列”课程,构成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相关联“先学做人”国学“微系统”。让学做人像呼吸一样自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一言一行就是完整的人格的生长,学校教育的显性化特征在这一课程体系中将会充分体现出来。
5.开发“人人国学”教材,《人人国学》是教学相长的学问,这里的“人人”指的是教师“人人”都要结合自己“先学”经典的理解和发展,构建起具有个体专业特色的国学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个依据,教师开发,学生选修。目前开发的课程包括:京剧、中华武术、汉字演变、民族舞蹈、杨氏太极拳、书法篆刻、演讲、钢琴、手工画等几十门;作为中华文化标志性的武术、书法、中医、古琴、龙舟等,学校通过社会联合等方式开设。
(三)各学科融入易经的弥散性教材体系
《易经》的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师生共同创造来构建具有经典性、实践性的《易经》教材体系,来习得、领悟、实践《易经》的奥秘与智慧。
在学生熟读成诵《易经》的基础上,完成以下的《易经》“易学”活动教材的设计与实施,并将其放到各个学科中完成:
语文·国学:这一学科的《易经》教材,重点放在各卦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低年级听各卦卦辞和爻辞的正确读音;中高年级则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涉及卦义及爻义的理解上。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说一说各卦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读,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诵读《易经》,并争取背过各卦卦辞和爻辞。写,让学生写一写学习完每卦之后的感受,可以从卦象表面写,也可以深入卦义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写话、写作能力。同时开放思路,构建《易经》易学的多元读本,以一关联万物,让阅读无限。
数学·术理:这一学科的《易经》教材,将重点放在数感培养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等方面。低年级重点在数数,可以让学生计数六十卦各卦象的阳爻和阴爻个数,知道不同的卦中阳爻和阴爻有不同的位置,认识卦象中的几何图形……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中高年级重点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面,让学生发现六十四卦的排列特点,统计六十卦中综卦和错卦的个数,设定情景计算各卦出现的概率……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外语·游艺:这一学科的《易经》教材,将重点放在“如何将《易经》文化传播出去?”这一问题上。在学习《易经》,修己安人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将《易经》精神传播出去的责任,包括我们的学生。所以,外语·游艺学科中的《易经》教材内容包含《易经》专业名词翻译及全英文版翻译,以使学生走出国门时能够游刃有余地介绍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既能获得尊重,又能为世界和平、地球永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教材的构建上,体现的是“一体关联”的思维,一个单词,“金木水火土”都可以关联整个单词世界。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中国使命。
道德·法治:这一教科书从孔子三陈“九德”入手开发教材,道德1法治课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点学科应承担起培养学生《易经》精神的重担。道德法治课应破除时空限制,不应将课堂限定在教室内,要带领学生走出去,通过设置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易经》精神,将《易经》精神体现在自身日常的行动当中,将其他学科学到的《易经》精神真正内化为自身的品德修养。
科学·万物:教材以“金木水火土”的宇宙大化为主编写,《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八卦五行是古代先哲总结出来的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科学万物学科在《易经》课程的学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天、地、水、风等万物的观察,让学生知道大自然的运行是有规律的,让学生养成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美好品质。利用《易经》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让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运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艺术·精神:这一学科的《易经》教材将呈现出具体化的易经艺术素材。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音乐课程中《易经》部分的教学应更加重视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吟唱《易经》,或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体育·健行:这一学科的《易经》教材体现阶段性的主题,根据《易经》六十四卦创编六十四套太极动作。如乾卦主要表现天的刚健,则可根据这一特点设计一套刚健有力的动作,以此培养学生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本学期教材编写计划与未来设计
学校正在面临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阶段,所以,在教材开发领域,大致分为三个方向:
一是针对学段特点,选择合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入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有的是涉及规律性的、有的是涉及方法论、有的是涉及技术层面、有的是涉及审美层面。针对不同学段,适合什么内容,教材里面就进什么内容。”这就是说,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行学科的深度融合。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在建校之初就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己任,开始进行以校为本的教材的开发。语文类、科学类、音乐类、数学类均已启动教材编写计划。
二是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教材体系,用一年的时间,构建起学校的《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纲要》,依据此纲要编辑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科书”。教材从纵的方面包括远古、中古、近古、近代、当代的优秀经典著作,形成诵读本的材料;教材从横的方面截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的相关观念、主张、故事等素材,形成教科书;三是选择《易经》《道德经》《论语》三部经典构建实践性、明理行的系统教科书。
三是依托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专业力量,构建起面向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高中课程与教材开发基地,课程开发是实现国家课程方案以及国家课程标准的罗浮表达,以“国家标准、国学根基、国际视野”构建课程体系;再者是结合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开发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各学科的教科书,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的课程化、实践化,以及元评价化,重建课程、重建学校,重建面向未来的中国式育人基地学校;最终将实现具有综合价值和意义的中国式学校范式。
二、文化与环境创造
陈部长说:第二件事是拓展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里面,传统的戏曲、国画、书法,甚至包括中医药,都可以进。还包括传统体育,如武术、太极等等。拓展校园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沃土、更好的氛围。
这件事一直是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孜孜以求的教育方向,教育与文化结缘,在于教育对文化的驾驭和创造,最终又要通过学校文化来涵化教育中的人。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按照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四个方面,充分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地位。
(一)“先学做人”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以“先学做人”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构建教育体系,以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与学科课程标准为基准,构建具有中国式学校话语体系的学校精神文化。
一是敬畏天时。尊重中国文化传承的自然规律,遵循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规律,不盲目地讲创造规律,讲究实事求是,按照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办学,扎扎实实落实好“做人”目标;理解学生学习与成长时间过程,将教育的过程观凸现出来,学生的学习经历、生命体验、人生感悟在经典诵读、学习实践、价值引领中自主建构起来,其中“拉长补短”在于用最质朴的表达方式来遵循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规律,引领学生志向与理想的建立体现逐渐积累、领悟、澄清的过程,而不是盲目立大志。
二是时空定位。全盘规划,为学生发展拓展足够。空间,学生身心的丰富与充盈造就学校的育人框架,特别是学校课程设计的空间疆域将充分拓展,学校、社会、自然、网络空间一脉相承,交错互补国学特色的办学内涵设计呈现“中国式学校”的法则,国家标准的办学规则将还原“中国人成长”的标准,国际视野的办学疆界青年白癜风有效治疗方法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好